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青少年校外教育与立足地方特色的课程开发

时间:2024-06-02

王元桃

【摘要】  峨山是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彝族手工刺绣,是彝乡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特有表现之一,是峨山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规和技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峨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积极探索地方特色课程开发,围绕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开发非物质文化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相结合的资源,在青少年中开展彝族特色文化传习活动。

【关键词】  校外教育 青少年 课程开发 彝族 手工刺绣 文化传习 活动

一、开发地方资源优势,融入文化传习活动

1.课程开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彝族手工刺绣承袭彝族古老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饰品中最出彩的体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峨山彝族延续至今有纳苏、聂苏、山苏(勒苏)三个支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峨山彝文化中,彝族手工刺绣成为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表达和文化载体。在1000多年里,三個支系彝家女代代相传,创制出的刺绣体系各具特色,纳苏支系、聂苏支系、山苏支系分别创制了堆绣、挑绣和平绣技法,其中聂苏花腰还创制了贴绣技法。在古老的彝族村寨,每一个彝家女都是刺绣行家,她们从小在彝族文化的熏陶中耳濡目染,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入门传习彝族手工刺绣,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的绣制,凭着简单的花针、色彩丰富的丝线和灵巧的双手,飞针走线,绣制出一件件鲜活的、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刺绣品,一针一线蕴含了彝家女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秉承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峨山彝族手工刺绣成为了活动中心校外教育探索课程开发的潜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

2.校外教育融入彝文化传习活动

峨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在校外教育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探索中,以校外教育创新活动开展为契机,立足于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积极筹备开设适合青少年传习的彝族手工刺绣研习班。课程开发研习期间,活动中心可以凭借名人效应,诚邀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三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为彝绣传承顾问,指导青少年开展峨山彝族手工刺绣研习活动。彝族手工刺绣研习班除传习峨山彝族三个支系基本技法外,积极推广峨山彝族刺绣中创新的疙瘩绣、长短针、套针、打籽针、拱针、三角针、倒针、捆花针、水草针、辫子针、大雁针、栅栏针、柳叶花针、伞针、鸡眼针等几十种针法,逐步引导青少年从简单的疙瘩绣、长短针、套针、水草针、辫子针等基础入门,循序渐进完成简单到复杂的手工刺绣作品。彝族手工刺绣不仅仅是简单的刺绣过程,还需要设计、绘画,色彩搭配与刺绣技法结合。中心利用校外教育活动的多样性、青少年思维的创造性,可以跨专业开启刺绣研习班与艺风堂美术、向英少儿美术手拉手活动。手拉手不仅可以为中心不同专业的学员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还可以实现校外教育资源的融合,达到刺绣技法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质量。通过在校外活动中研习、展示独具峨山特色的彝族手工刺绣艺术饰品,青少年学生在彝族刺绣的熏陶和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接受并完成对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传习。

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1.“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峨山摆依寨之研学旅行基地

坐落于峨山彝族自治县的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这里的彝家人在千年的传承中,依然遵循着彝家人淳朴的风俗习惯及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彝文化底蕴。沿袭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规和技艺,摆依寨被列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寨子里的彝家女自小就传习传统的彝文化技艺,从一个个彝族刺绣小巧手成长为技艺精湛的绣娘。闲暇时间,一方面,绣娘们承接绣品,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客户定制的花样;另一方面,绣制自己心仪的绣品,把手工刺绣的各种彝族绣片、服饰、抱枕等琳琅满目的绣品展放在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里,以不同形式的艺术品诠释彝文化。随着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的申报,“彝绣”在这里已经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的开办,不仅使彝绣传习给一代又一代的摆依人带来致富机会,还为校外教育研习传统文化、开启研学旅行,提供了践行的理想基地。

2.传习彝族手工刺绣,品味独具魅力的峨山彝绣

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彝文化底蕴深厚,呈现的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背裳等服饰类,还有枕头、挎包、背包、桌布等饰物。图案精美、工艺精湛的绣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实用性、观赏性和研习性,体现了彝族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理念,依托“云南十大刺绣名村”之峨山摆依寨,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在探索新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色及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进入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践行研学旅行活动。

期间,活动中心联合传习馆以“圆梦蒲公英”为主题开展系列彝族特色文化传习活动,组织研习班青少年参观品种丰富的峨山彝绣,近距离感受彝族手工刺绣的精髓,参与彝族刺绣实践活动,青少年通过在研学旅行中多样化体验彝族刺绣文化,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彝文化的传习。

三、校外教育延伸拓展与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相比较传统校内教育的知识传授,其显著表现是活动育人,面向广大青少年,发展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最大限度开发潜能、发展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学校社团活动无疑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整合方面的一块主阵地。峨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本着“有阳光花朵一定美丽”的理念,在探索地方特色课程开发中,从校外走进校内,从节假日活动延伸到日常活动,利用校园社团活动课的开展,融入彝族手工刺绣文化传习,将校外教育延伸拓展融入校内社团综合实践活动,依托彝乡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实现彝族文化进校园,从而实现彝族特色文化传习。2011年,云南省少先队队报《蜜蜂报》2011寒假版(合订本)第4、5两页彩色整版报道富良棚小学“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目前,峨山县职业高级中学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中,践行彝族四腔、花鼓舞、手工刺绣等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普迎春、刘春燕、黄群、奚小燕等老师,利用校园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彝族刺绣文化传习活动,从绣稿设计、绘画、剪纸、色彩构成;彝族刺绣色彩、图样特征,花腰、纳苏刺绣的工艺流程及基础技法等方面组织教学培训,将彝绣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服装、镜子、包包、坐垫、耳环、手镯等日用品的装饰和美化设计。学校还定期组织手工刺绣社团的学生穿着绣制的彝族服饰,把创制的各类刺绣品带到县民族团结广场进行巡展。峨山县职业高级中学不仅成为了峨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非遗文化传习实训基地”,还为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及彝族传统文化传习提供了可行性活动模式。

活动中心坚持公益性、创新性发展原则,以“阳光·花朵”为理念,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特有职能,以地方特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彝族非遗文化,探索校外教育的课程开发,拓展“圆梦蒲公英”系列主题活动,促进活动向外延伸,通过资源整合,融入校园,进一步让青少年在校外教育中实现研习传统彝族手工刺绣文化,传承彝文化。

参考文献:

[1] 峨山县史志编纂办公室.峨山年鉴.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

[2]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峨山彝族自治县志.中华书局出版,2001.

[3]刘燕,罗涵.彝族刺绣之美.2016-0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