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左丽丽 富校轶 高永欣 郗艳丽 张岚 王舒然
【摘要】为了保证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从课程设置入手,分析了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探讨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优化现有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医学院校 食品专业 课程设置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安全性、营养性、享受性”三大基本属性,其中安全性是第一要素。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如“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毒鸭蛋、瘦肉精、地沟油、农残超标果蔬、石蜡加工大米、硫磺熏制木耳,工业颜料腐乳、激素虾蟹等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可见,“问题食品”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危害严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因此,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尤为突出的体现出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自2001年教育部首先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包括农林院校、理工类院校、轻工业院校、医学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等,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各有千秋。其中,医学院校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该校的非主流专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由于该专业与人类健康以及医学实践密切结合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条件,同时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合理性,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并培养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是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的优势
中国历来就有“食医合一”“药食同源”“饮食养生”的傳统,前者指的是饮食获取营养和医治疾病二者的相互借助与影响;“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即药物,两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且两者是“同源”的关系;后者则是侧重预防的角度,通过特定的饮食调理去达到保持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理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以自身特有的优势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关系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工科院校主要以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院校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而医学院校与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侧重于人类健康、与医学关系更为密切,同时充分利用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实验场所以及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为培养具有医学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服务,符合现今社会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概况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建设的基础,用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本专业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有强烈的事业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全程管理、检测、监督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相关的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的人才。同时,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食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认知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工业及保健食品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法规、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非常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5大学科门类,由于该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目前国内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课程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全部要求,同时该专业在各高校之间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各个高校均以自身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发挥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开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1.课程大多不能与其他专业兼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有自己的要求,主干课程有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保藏学、动植物检验检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但作为医学院校的非主流学科,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师资力量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同时,同样是医学基础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时数相对较少,而且所授内容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内科学,本专业需要学生特别掌握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这样势必会增加承担医学基础课老师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协调难度和办学成本。
2.课程设置的专业特点不突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掌握食品科学、生命科学、营养卫生学、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基础扎实、掌握的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以及保健企业、生物技术公司、防疫检疫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注重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内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或“分析检测技术”,缺少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理念,使得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点。
3.课程设置不能明显体现医学院校的风格与特色
医学院校特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研究方面,利用现有的中医药理论与实验资源,真正回归食品安全的最初目标-实现以人为本。但是很多医学院校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农学或工科院校的课程为依据进行设置,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我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中医药相关的课程,但是中医药特色还不够突出,例如,开设的所有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的课程没有开设,如《中医养生学》;而有些课程安排不合理,例如学生见习或者是实训时间过少;必修课、选修课的定位不够合理等。因此,将中医药的精华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育中迫在眉睫。
4.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不足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本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各种教学资源条件的约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量明显偏少。其次是实践教学的开设方式比较单一,例如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式实验所占比例较低。同时实验内容较陈旧、重复比例高、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实验教材更新较慢,跟不上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步伐。
四、关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突出本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安排
针对食品質量与安全专业所属学科的特点,理论课程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体现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因此医学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食物与疾病、食品毒理、营养与功能以及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食品质量与安全、预防医学以及医学检验相关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即在工学和农学院校开设食品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开相关的医学课程,例如医学免疫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内科学、仪器分析等相关课程,将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将食品安全控制、医学卫生知识、检验知识传授给学生,既满足了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人员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食品营养、健康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
2.开设能够体现医学院校风格与特点的相关课程,培养有特点的专业人才
国内部分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利用原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些增改,主要增加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等课程,比较关注食品在生产、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的安全。我校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这些专业与食品质量及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大学生了解食品质量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一定的中药学基础知识与保健食品的功能与安全评价,有利于学生对保健食品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保健食品安全方面的认识。
3.合理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真切的观察到自然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培养体系,一切以学生为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与内容,不仅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不断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要做到丰富多样,既有对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的验证性实验,也要有对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既有在学校实验室完成的动手操作性实验,也要有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参观实习等实验内容,使实践教学从原来的一成不变,逐渐转化成自由的、综合的、学生为主动的教学方式。
五、结语
作为医学类院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门类齐全,食品质量与安全是预防医学和食品科学交叉的学科,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预防医学为依托,发挥基础医学的作用,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学校应该逐渐转变教学观念,由以学校为主向以学生为本进行转变,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建立、修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期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医学特色、并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满足我国对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需要,以保证中国食品的质量过硬,安全达标。
参考文献:
[1]李宁,张丹丹,李永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建设[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03) :209.
[2]刘开永,李李,胡传来.医学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医药,2012,(5) :712.
[3]李李,周丽,博庆丽.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劣势、对策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4) :443.
[4]王岁楼,綦国红,陈贵堂.基于培养工学学士的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4,(2):86.
[5]李清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0.
[6]马磊,毛相朝,王富龙.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165.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GH1434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GH50420);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JX2017D179);吉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预防医学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Y2015SZ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