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

时间:2024-04-24

殷禹晴

摘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念,以2000-2015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当前“两化”协调程度正逐步提升,但与城镇化水平相比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情况持续存在,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未来必须在深刻理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内涵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03

1引言

黨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重要内容。单从城镇化角度来看,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57%,比1978年提高了34.6%。但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来看,前者的缓慢发展与后者的快速推进之间的非协调特征以及城乡间存在的多方面差距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深入分析“两化”特征及相互作用、加快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1.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逐渐成为非农产业以及人口的主要集中地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特征。城镇化的进步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双向促进作用。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的有关论述,城镇化主要体现七大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市场主导、统筹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不应盲目追求数字上的突破而要提高城镇化质量。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单一法和复合法。最早的单一指标法,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率指标的方法是由美国学者诺瑟在1979年提出的。目前的复合指标多从城镇化进程和水平两个角度衡量,其中城镇化进程主要采用诺瑟姆提出的单一指标,而城镇化水平则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二元对比系数等。与单一法相比,复合法更加全面、更能体现城镇化的内涵。本文依据前期学者的研究,以及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论述,在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采用复合法。

1.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发展农业、国家现代化要求农业现代化,社会和谐也需要农业的蓬勃发展。***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内容概括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三个主要方面。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如下表2所示,这既体现了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符合我国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点。

1.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农业部门的人口逐渐城镇化,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发展的前提,反之,如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农民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对此也有详细说明,并对“四化”作了明确定位,指出工业化是动力,居于主导;农业现代化是根基,是基础;城镇化是载体和平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空间;信息化则为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在“四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亟需解决的就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同步问题。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技术进步和相应的产品供给来自于城镇化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也需要城镇化提供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农业部门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但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很好地协调发展,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优质劳动力持续流失,现代农业发展困难;资源的城镇偏向也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将不协调的原因归于农业发展的滞后性,但这种结论并未反映出“两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5年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系列指标为基础,实证分析当前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情况,通过实证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现代农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机理

2.1理论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以上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其中系统间的同向作用称为正向耦合,负向作用称为负向耦合。参考这一定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正、负向关系内涵如下:

正向耦合:指“两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如图1所示。

负向耦合:指“两化”发展存在摩擦阻碍,一方发展反而会使另一方发展受阻。

2.2模型分析

(1)功效函数。

定义变量Ui(i=1,2)表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两个系统的序参量,其中属于第i个子系统中的第j个指标用uij表示,全部数据均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uij的取值范围为(0.1,1)。对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系统来说,各指标对整体的贡献度采用线性加权:

其中,n为两系统中分别包含的指标数,wij为各指标在系统中所占权重,本文通过Eviews 7.2对上述两个子系统进行因子分析的客观赋值法确定权重。

(2)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耦合度主要用于分析两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弱,但耦合度不能反映两个子系统耦合作用的整体功效,因此还要再建立耦合协调度函数。耦合度函数如下所示:endprint

其中,C表示两系统的耦合度,其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表示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

耦合协调度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D表示“两化”耦合协调度,T为两者之间的综合调和指数,α和β在这里均取0.5,表示二者同等重要。参考前期已有研究,本文将协调状态分为以下四个区间,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3.1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衡量系统间耦合关系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两化”内涵的梳理,并根据指标选取的可获取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完整性原则,共筛选出12项指标用来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10项指标用来表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其中共包括经济、人口、可持续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以及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共计7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相关公报。其中部分指标是通过简单的运算处理得到的,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二元对比系数、有效灌溉率等。

3.2结果分析

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的现代化的协调度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近几年,耦合协调度已从濒临失调状态进入中级耦合状态。这说明“两化”协调程度趋于增长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对比两个子系统序参量值可知,在本世纪的前16年中,城镇化经历了初期的优于农业现代化,中期的落后和近几年再次领先农业现代化三个阶段。这一结果与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但总体上仍可以认为当前“两化”协调发展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因此,仍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两化”的良性互动,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更加注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从“两化”的内部指标体系来看,实证结果如图2、3所示。首先,城镇化子系统中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增幅平稳;城镇化可持续性从2006年开始提升速度较快,说明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越来越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与其他主体层相比较,城乡统筹的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还需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切实扩大农村群体的收入水平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城镇化水平与其他三者的差距较大,说明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优化产业結构,加快改善能耗过大,产能过剩问题。其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表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率得到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农业经营水平在大幅波动后得到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应优化农村经营体系,保证农产品生产条件不断优化;农村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升,但与农村生产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结论与启示

“两化”是中国推动“四化”同步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二者间存在要素互补、发展互动、目标互融的相互作用关系,但也必须看到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阻碍。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以及农业科技制约、农业环境破坏、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人力资本外流等均造成二者的正向协调水平不高。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2000-2015年间中国的“两化”获得了较快发展,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当前达到了中级耦合水平,系统间的互动协调作用不断加强,按照当前协调度的发展趋势预计 2020 年耦合协调度将超过0.8,届时中国“两化”发展将进入到良好耦合阶段,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正确认识到“两化”发展中面临的阻碍,大力推进城镇化不断转型升级,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让所有城镇人口可以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未来落户于城镇人口的那部分福利。其次要做好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城镇建设管理进一步发挥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外围村镇的辐射作用。在“两化”协调发展中,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减小城镇扩张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压力,建立系统的土地市场,进一步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保证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打破城乡、地区、产业和就业分割的局面。

最后要指出的是由于“两化”是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问题,本文仅从二者的协调性角度考察,且并未涵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交叉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3-16.

[2]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Z].2016-1-27.

[3]蔡昉.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J].农业经营管理,2016,(3).

[4]李光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52.

[5]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1):92192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