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郑洪
摘要:习主席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明确指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积极培育推广先进经验。从习主席的指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特色,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关注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说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乃是城镇化全局发展中的主攻内容和重要平台。据此,结合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探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之下开展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工作。
关键词:城镇化;中小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08
1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城镇化建设增速。在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有研究数据表明,当城镇化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 万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的消费群体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得到释放。我国现在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将会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建设新型城镇化,也是其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改革、激发自身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其在中心城市边上的分流功能的重要机遇。
城镇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小幅下降,第三产业连年增长,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新的产业结构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消费的贡献率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新动能快速壮大。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已经趋于弱化,如钢铁行业、煤矿行业,由于危险性高、技术专业性强等原因,逐渐被一些新型能源所取代,一些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快速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也同样要注重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例如运用“互联网+”模式与传统产业进行结合,重新焕发传统产业的活力,提升竞争优势。在“双创”浪潮下,以创新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驱动力,提速工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更加科学化、便捷化。发展方式转变合理有效。在经济新常态的推动下,我国已经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人才和科技的绿色生态发展方式。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从而转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方式,更多地考虑环境、生态等因素,不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追求高利润、高回报,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具合理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
2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路
2.1提高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品质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之下,要想从本质上提升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品质,应当同时注重其规划水平的提升,以及建设品质的保障。首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的规划水平,应当明确划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开发边界,对于开发中所涉及生态功能红线、农田红线以及海洋生态红线等都必须明确标识,从而才能够推进各个城市之间的布局达到合理,混合度达到适宜,才能够针对各类城市资源进行更为科学的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县级市城区功能布局优化提升,县城提质扩容。为了保障中小城市的规划水平,我们提出了“多规合一”的概念,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协作,形成一本蓝图规划。
具体而言,为了建设好新型城镇化,各级中小城市都必须也注重绿、紫、黄、蓝这四线划定,同时注重城市内各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推动中心城市内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特别地,一些中心城市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对应的历史古迹、历史古街等,对于这类建筑文化应当着重扶持培养,使其成为中小城市的城市符合与特色。当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环保。各中小城市需对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重点污染物进行综合整治,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督促其进行整改,对于一些不加更改或者偷排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加快推进针对市民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的开设发展。同时,应当大力推行中小城市中发展绿色建筑,并从相关政策上支持与落实绿色建筑工作大面积地落地实施,从而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的新城镇。
2.2中小城市争取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和产业布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农业人口每年都向大城市流动,对于务工人員来说,在大城市有着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公共服务、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对于中心城市来说,其不仅仅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务工人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人才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人们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工作生活。那么造成这一流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省会城市或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资源、优质资源,这就导致了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借鉴例如四川、浙江、重庆等等省(市)经验,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把产业培育和强化公共服务始终放在城市服务的核心地位。只有争取更多的公共资源并完善自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服务质量,才能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同时推进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融合,又可以更好地夯实和推进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因此,中小城市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工作。endprint
2.2.1中小城市积极争取和引导产业布局
一些发展潜力大、环境承载能力强的中小城市可以积极争取符合准入门槛的产业大项目,加快各类型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同时建设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如交通、学校、医院、商场,引导人口集聚;另外,中小城市可以基于自身的资源、历史、环境等基础集中打造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2.2.2中小城市需积极缩小和大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级差
第一,中小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常住人口规模来争取相应的公共资源,而不用拘泥于传统的行政等级限制;第二,中小城市可以争取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第三,中小城市在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时需做好资金的平衡工作,但仍需着重推动建设医院、学校、基础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减少人们出行、择校、就医等压力;第四,产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公租房、住宅类、宿舍类,或者针对园区一些大企业可以划出一定的土地资源由企业自己筹建面向自身单位员工的公租房。通过实施“大城关”战略,可以在大城市周边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基础功能完善、城市管理治理体系健全、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城市,以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和宜居宜业的发展。
2.3创新发展中小城市的体制机制
良好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有助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建设,但仍可以在制度上做进一步的规划。中小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考虑以下几项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2.3.1户籍制度的相应改革
在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同时,应当同时保证农民群体在农村的原有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能够充分享受城市福利,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性。
2.3.2土地要素流动机制的创新
第一,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的登记、确认和发证工作;第二,可以拓宽旧村复垦增减挂钩的实施范围;第三,集中建立具备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农村产权统一进中心进行集中交易,使农村产权交易透明化、常态化。
2.3.3调整行政区划
中小城市可以鼓励下辖的有条件的县(市)开展撤乡并镇工作,因撤乡并镇形成的行政编制等资源可以在各县(市)之间相互调剂,同时完善政府干部的考核体系,推动各邻近县(市)的连片融合发展。还可以进一步适当地增加建制市的数量,推动撤县设市工作;或者可以选择一些区位优势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改革发展意愿强大的县镇作为“小城市”的培育建设试点,将这些“小城市”培育发展试点直接纳入省直管范围,具有相应的省直管县(镇)享有市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其行政管理体系、扩大其管理权限、强化其财政职能。
3结语
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准入门槛也较低,同时,相比于农村,中小城市又可以提供更多机会,因此中小城市是介于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为广大人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就必须要关注于对于中小城市发展的推动,尽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活家园。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提倡的是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内各大省份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逐年提高,中小城市所展现的区域辐射能力也不容小觑,可以说中小城市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社会重要组件,推进与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之下中小城市发展的几个要点,在实际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中,各个省份城市更应当结合区域特色以及当地的实际发展平台,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小城市的建设工作,要充分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在发展中小城市的同时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观念,科学有序地落实相关政策,有条不紊地推动农民落户进城工作。换而言之,只有在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全面地考慮问题,才能够最大化减少工作落实环节的矛盾,只有充分尊重社会民众的意见,以民众利益为重,才能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最坚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2.
[2]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
[3]蔡继明,周炳林.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社会科学,2013.
[4]徐靓,尹维娜.小城镇从“镇”到“市”发展路径——对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研究小结[J].城市规划学刊,2013.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