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 +”背景下港口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时间:2024-04-24

杨舒钧+倪志敏

摘 要:“互联网+”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港口航运行业的各个领域。为更好的给当代港口航运行业企业输送优秀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类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互联网+”因素势在必行。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浅析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如何利用临近珠海港控集团的地理优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优质“互联网+”数字化资源、成立“互联网+智慧港口”协同创新中心等措施进行“互联网 +”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港口物流;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7.017

2014年6月,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港口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港口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积极打造“互联网+港口”模式的智慧港口。互联网在催生新产业的同时还进一步推进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这些业态的革命性变化必然需要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新常态。

1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纵观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格局,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急需具有系统的港口物流专业知识、熟练的港口码头操作技能、较强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从事港口码头管理、国际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广东省港口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统计及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分析,未来5年内,广东省港口物流企业所需从业人员将达4万人左右,高素质技能型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约为1.2万人,而省内相关专业毕业生只有0.5万人,人才缺口较大。调研结果显示,珠三角港口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港口中控管理、堆场策划、闸口管理、危险品货物处理与运输、箱管、客服、理货、货代船代、报关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互联网+”特色建设基础

2.1 与珠海港控集团密切合作开展“2+1”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与珠海港控集团密切合作,已开展两届学生“2+1”协同育人模式,学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珠海港控集团下属企业顶岗实习。第一、二学年学生主要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包括港口物流职业与岗位认知,货物认知、港口码头机械设备认知、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散货码头业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安排在珠海港控股集团的下属企业进行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

2.2 “专兼结合、互聘共培”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依托珠海港控集团大型先进设施设备、强大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和珠海港控集团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互聘共培。邀请企业专家走入学校,派遣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了“专兼结合、互聘共培”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专业共聘请21名兼职教师,均来自于珠海港等行业企业一线的管理者和能工巧匠。

2.3 多重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体验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教育,实现“互联网+”课程、“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组织等专业特色。目前已配备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码头管理实训系统,Flexsim临港物流仿真系统、Flexterm港口码头仿真系统、货代报关实训系统等软件,实现“互联网+”课程的教学,其中3门核心课程进入2017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决赛,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本专业多门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实训软件、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水平。

3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互联网+”特色建设内容

3.1 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创新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设校内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微课与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比赛并力争获奖,申报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发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在原有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创业课程如《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社会创业》、《创业启动与运营》、《创业营销》等的基础上,结合港口供应链优化项目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参加各项比赛,学生“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或广东省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等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加深学习深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3.2 教师发展

构建“师傅型”教学团队,并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完善骨干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学历教育+企业顶岗”的培养办法,通过境内外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手段,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3 教学条件

构建优质“互联网+”數字化资源。与珠海港控股集团等紧密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料下载、课后巩固的渠道,同时为企业培训、教师在线咨询指导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发挥建设成果的共享、辐射和示范作用。

提升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建成1项省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1个省级实训基地,使用世界先进的港口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并采用珠海港码头、广州南沙港、青岛港等企业真实使用的港口管理软件,以真实港口的码头闸口、堆场、岸桥建设项以及港口物流供应链优化项目为载体对学生开展实训,全面提升校内实训教学条件。

3.4 面向珠海港,成立“互联网+智慧港口”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搭建港口物流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平台—珠海“互联网+智慧港口协同创新中心”,主动面向码头、港口物流企业开展资讯、培训等技术服务,提升专业对于区域互联网+智慧港口发展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水平;积极发挥专任教师科研水平和优势,承接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港口物流管理领域),重点研究珠海港“互联网+智慧港口”建设及港口物流园区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政府制定港口及其港口物流园区产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总而言之,特色专业建设势在必行。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立足己有的专业优势,融入“互联网+”因素,通过改革、整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职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合尼古力·吾买尔. 高职质量工程中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为例[J]. 亚太教育,2016,(11):5960.

[2]桂海进,汤发俊. 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09,(23):1416.

[3]孔春玉,王小莉,王思卓,邓雯苑,李薇. “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7,(04):244245.

[4]常丽霞. “互联网+”背景下服装专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8891.

[5]李修元,吴晓兵. “互联网+”时代高职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新余学院学报,2016,(03):132134.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