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探析

时间:2024-06-03

杜传娟 张世爱

【摘要】影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基础与经验薄弱、思维定式以及问题解决情境的创设等。基于此,提升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教授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构建有效的课堂,改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能力 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小学生知识基础与经验薄弱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和规则理解并不深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够扎实。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成绩并没有那么显著的差异,然而到了高年级,问题解决能力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和学优生相比较而言,在小学五年级中学习小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时,一些学习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就会自己乱造运算定律,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乘法的分配率。这会影响他们后继的复杂方程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知识基础的作用不容忽视。数学就像一座建筑逐层垒起的过程,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就渗透数学问题解决才能在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孩子原有的经验知识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在生活的很多实际体验对于帮助他们理解、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会很大程度上决定疑难是否能够突破,比如在物品打折这一类的问题上,假设孩子生活中有类似经历体验,就会在思考此类问题时思路清晰,易于分析。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布置一些和日常购物有关的数学实践作业,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解决中困扰他们很久的打折问题。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定式会阻碍知识的迁移,从而影响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学生通过对面临的问题的各个方面的判断与识别,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单纯死板的解决当前面对的疑难问题。然而,一些学生却受其影响,对一些不受影响的学生来说,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受影响的这一部分学生在突破疑难时习惯把过去的经验和策略没有创新的拿来运用,因而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一因素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对于孩子有何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这一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假如孩子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与以往经验相似时,对于孩子则易于突破。相反,如果某种疑难使学生理解困难,数学原理也让孩子难以运用时,思维定势将成为障碍因素,使孩子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上都不能顺势而变,灵活运用。

(三)数学问题解决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面临数学问题时,问题解决步骤的重要性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代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解题步骤不重要,恰恰是非常重要。低年级孩子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孩子是否积极主动、有条不紊的思考问题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从这一时期开始,孩子能否分析问题则会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当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离不开每一个步骤的紧密配合。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对解决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五年级,方程应用题当中,数量关系的确定是孩子弱点之一,所以很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然而方程是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在数学学习的生涯中,一直渗透其中。

(四)教师问题解决情境创设不恰当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呈现疑难情景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不易做到,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初衷和目的把握不透,创设不恰当,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乐趣所在。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同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特别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生活体验考虑,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低年级学生,丰富有趣、贴近实际的课堂情境,能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使得情境的呈现可以促进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并且做到积极主动思索,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转变学生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

针对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薄弱的影响因素,需要转变学生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托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组织中,科学合理的分小组,注重学生组内的水平层次合理分配,不同小组间水平同等。这样使得不同的学生都可以互相帮助、激发。使得学生在面对疑难时可以发挥不同的特点,提出各自精彩的观点。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教师要注意在小组讨论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平时的课堂里多结合所学的内容,让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创设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多向讨论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内相互帮助,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合作探究,源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讨论,能够有效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巩固和运用解决问题的各种有效策略。

(二)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定势这一因素决定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首先,从学生易于观察的角度出发,以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教学素材来自于他们的身边,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会激励学生善于从中提取数学信息,进一步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关的等式,从而解决问题。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这是教师备课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生动有趣、知识渊博的材料最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与学习小学数学有关的生活情境一时数不过来,例如,商品打折问题,铺地板与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等。

(三)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改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环境

小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环境中可以事半功倍,极大的提高效率。首先,教师在课堂环境的构建中,要注重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小学生面对问题时理清思路,善于分析,而善于阅读、仔细发现是要做好的第一个环节。在给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句,找出问题情境中的所有有效信息,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通过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思考,学生知道其中哪些是已知的,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达到最终的解题目标需要哪些条件。要真正弄清楚问题离不开反复的复述题意,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问题,反复复述会使理解地更加透彻。其次,教师应做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情境,积极分析问题。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发现关键信息的准确,比如,在五年级教材有一道相遇的应用题中,要想使学生真正解决这道题,老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那就是两人骑自行车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同时借助画线段图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相向而行。弄懂题意后进一步分析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哪些不知道,也就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体重的信息,告诉我们两个人的速度,还告诉两个人的距离,求时间。学生就找到了数量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总之,在不断探究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道路上,对各个方面因素的论述、策略的探讨中,必须把认知落在实处,重在平时,日积月累,方可有成效,最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