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欣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要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从视觉领略生活之美;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生活,用心灵品味生活之美。其次,指导学生从家庭生活、活动中摄取素材。
新课标生活写作源泉积累素材走进自然活动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常常千人一面,缺乏生活气息、缺少动人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最关键的就是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当中。生活才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从自然中摄取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是晴空万里,或是大雨倾盆,或是浓雾弥漫,或是大雪纷飞──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验,用心感悟生活之美,激发创作的热情。我记得有一天早上,降了一场雾。清晨我便及时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写到:初冬的雾如一片纯洁的轻纱,笼罩着美丽的校园。它飘渺不定,显得格外神秘。在空中慢慢地散开,又不舍地聚拢来。若隐若现,像一幅弥漫的中国画,迷迷茫茫。“我”走进雾里,感到一丝透心凉意。一会儿长长的睫毛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当眼睛紧闭时,那些“珍珠”便融为一体。再看天地间遨游的雾,变薄了,周围的景物逐渐清晰。有趣极了!如此,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生活,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既积累了素材,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中摄取素材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广角》等电视节目,看《读者》《视野》《思维与智慧》《意林》等优秀杂志,领略人间百态,提升思想高度。“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
三、让学生品味家庭生活,从家庭中摄取素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素材宝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对作文至关重要。鉴于现在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少,他们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更不懂得怎样关心自己的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走进家长的心灵:比如,学习了《散步》这篇文章,我就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事,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写出来,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我想这次作文,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一次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既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可以布置一些灵活性的作业,比如观察一家人饭桌上的表现,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要突出人物的特点等等,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家庭,主动寻找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参与活动,从活动中摄取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制作、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诚然,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远不止上面几种,只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语文教改的时代洪流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兴趣就会更高,方法就会更多,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更强。初中作文教学,就会走出自身的低谷,登上新的高度,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史桂香.生活处处有文章——例谈如何指导学生提取写作素材.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2]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3]林华强.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2).
[4]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