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以载道”

时间:2024-06-03

董娜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教书育人为原则,要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探讨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完美融合。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因而,如何利用好语文这一人文性学科开展德育渗透,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是每位语文教学从业者要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我国在《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表示,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是带领学生通向智慧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教师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德育在教材内容中的渗透点,借此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科学筛选的,从知识结构、思想教育内容、体裁、题材上都具有明确、完整性地设定,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致力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时刻反思规范自身行为,还能净化学生心灵,促进人格的健全。语文的这一特点是其他科目不能比拟的,因此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恰当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双向提高。

二、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挖掘信息,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中的基本教育,教师要把握对爱国主义较深的渗透。周恩来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反过来,对民族的自豪感也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因此,我们要挖掘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由怎么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呢?”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抓住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向学生展示中国方块字的形体之美。比如,“宴”字,宝盖头下面的“晏”是声旁也是形旁,可以将其拆分解释为丽日美女相伴的闲情逸致,宝盖头表示房子。“宴”字的金文形式宝盖头两端延长,太阳在宝盖头里的右上方,一位美女在宝盖头里跳舞。通过图片展示“宴”字的金文、篆文,引领学生在汉字的文化长河里徜徉,或者展示“爱”的繁体字写法“愛”,告诉学生:“愛的基础是个‘友,首先要成为朋友才会有爱,爱要用心,所以友字上面有个心。”在对语言文字的讲解中,用文字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变化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具有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国的热爱。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课堂外的东西,如新闻等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了解祖国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构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汲取文本精神内涵。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在对教材的讲授中,不光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重点讲解,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也可以结合文章作者的生活背景,对文章的精神内涵进一步传达。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文章记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默默地承受了双腿突然残疾的儿子的暴怒无常和自身的病痛,直至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仍在挂念自己的两个孩子,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还可以拓展史铁生的生活背景,加深学生对文本传达的思想意义的理解。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意义闪光点借此丰富学生的感情。在语文天地里,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尽思念,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欣然赞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君爱国和忘我牺牲,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爱惜时光之叹,也有《忆读书》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有《树林和草原》为学生描绘草原风光,传递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教师首先自己能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把握文本精神,才能不断地塑造、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

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语文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语文以其文艺性、人文性超越了严肃的政治教育,学生也不喜欢被人追着讲道理。因此,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由我们组织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感悟到最终的精神升华。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符合教学实际的方法,顺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完成对语文教材教授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有趣、主动的学习中将德育渗透进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比如,在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体会为什么海伦·凯勒会称老师安妮·莎莉文是再塑自己生命的人。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海伦,一个扮演安妮,“安妮”只能通过双手和外界可以利用的工具使“海伦”感受到这个新词语的意义并学会书写这个词,不能发出声音或者做动作,因为“海伦”又盲又聋。激发学生从中体会“安妮”的教学难度,再结合文本中安妮在海伦发脾气时的表现传达安妮的耐心和细致,让学生深刻体会安妮对海伦具有的再造生命的意义,体会老师为了教学所付出的精力和爱心等。慢慢给学生建立这种尊师重教的意识,而不是说“尊重老师、敬爱老师”这样直白、说教的话,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要把握写作教学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读报、看新闻等方逐渐培养学生交流感悟的习惯,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生活,从自身和别的现象中进行反思感悟。老师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丰富思维感情,学会思维发散,加深思考感悟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写作中更真实地透露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看学生习作,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在作文批语和私下交流中,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让学生在丰富感情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以往的认知完成德育的再次渗透,使学生形成德育的阶梯式成长。我们要为学生做德育成长的把关工作,即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审视和交流,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提高教师榜样力量。除了家长和同学,我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语文教学从业者是德育渗透的关键人物,因而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因此,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为学生传达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渗透点,适时地进行德育传播。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注意个人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规范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作为教师的仪容仪表,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提高自己的榜样力量,使学生接受教师对文本德育理念的教授,并接受教师本身带来的德育熏陶。

三、总结

做语文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原则,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挖掘德育渗透点,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在文本教学、写作教学、游戏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榜样力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陈燕.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J].文理导航,2014,(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