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时间:2024-06-03

褚必海++高晓琴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林业行业就变得更为瞩目。基于此,本文统计并分析了南京林业大学等七所国内知名林科类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数据,探讨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加强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更多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中国”出力,促进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实现有序发展。

林科类专业林业行业就业问题对策面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扩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后,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变得更为瞩目。然而,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向较为突出。众所周知,由于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林业领域往往存在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优秀人才的现象,常常出现大部分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帮助这些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力,促进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的有序发展,就变得极其拥有现实意义。

一、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区域较为集中

从七所林科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看,国内高校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都较为集中,基本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就业,尤其是A校和G校的毕业生,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分别达到了78%及91%。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高校所在地大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A校和G校更是处于经济在全国都较为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由此可见,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很显然,毕业生就业区域的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流向时的不理性,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造成大部分林科类毕业生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升学出国比例较高

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结果表明:林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基本一致,依次是各类企业、升学出国、事业机关单位,这表明非公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率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部分高校在2009年起,升学出国已成为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流向。究其原因,这与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较高的林科类专业升学出国率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林业生产一线人才极为匮乏和流失严重。一般而言,较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对自身的未来期望较高,在选择就业时一般持有非机关事业单位不去的想法,因而,常常出现有业不就、难下基层、即使下去也待不住的常态,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

3.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

一般,社会上普遍认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这一观点。因此,文章在分析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过程中,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这一概念定义为拥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与有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之比,并将理想值赋为100%。七所林科类高校2006~2010年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整体偏低,并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除部分年份突破60%外,其它各年度均维持在50%左右,甚至G校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只有43%。

由此可见,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往往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便与林业行业无缘,期望这部分早已流失的林科类专业人才能在后期职业发展中再走回林业行业的想法只能是无稽之谈。

二、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1.林业行业工作的艰苦性

毋庸置疑,林业一直是我国最为艰苦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主要林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不发达、气候较为恶劣、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的地区,而林业产业又大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需要以林区资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我国的大部分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就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经济环境较差的林区附近。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因此,林业行业在地理及环境这些因素上就很难很好地帮助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甚至是导致这些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生活福利都得不到保障,从而无法获得吸引人才的优势,更不要奢望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切实地留住人才。由此,我们不难断定林业行业所处的艰苦生活环境是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关键要素之一。

2.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

导致林业产业就业比例低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求职功利性太重。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显示,薪酬待遇是否丰厚、单位所在地是否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位类别是否属于机关事业类等正成为当代林科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

很明显,这一标准带上了极高的求职功利性标签,但却也很好地表现出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对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较好、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工作渴望。然而,众所周知,林业产业具备如此优异条件的单位是很少的,很难满足大部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这种现实需求。而相反,薪酬待遇一般、所处地理位置较偏的单位却常常是无人问津。为此,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提高毕业生前往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就业的成功率而形成建议对策就变得极为重要。endprint

3.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的约束

在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情况中(见表2),我们除了发现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比例较高外,还不难发现这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还是由于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过强。过强的功利性择业观使得众多毕业生只选择进入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过渡,自然影响了进入这些单位部门的成功率;第二,林业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进行了制约。“凡进必考”的设置往往使林业人才产生抵制情绪,并且这样的设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及运气成分,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林业行业,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引导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1.优化生源结构,给予鼓励政策引导,提高工作与专业对口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毕业生在毕业后将自身母校所在地作为首选就业区域的原因主要在于,招生时林科类高校就忽视了生源地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家乡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仅次于母校所在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目前招生时,很多林科类高校却忽视了这一要素。我们以坐落于华东地区的A校为例,该校所处的省份并非我国的林业大省,但在每年招生时,该校在本省与外省的林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却一般为2:1。由于非林业大省的缘故,该省的林科类企事业单位多为机关事业单位,自然每年所需的这方面人才数量就比较少,竞争激烈度本就比较高。而受到生源地和母校所在地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倾向于选择在本省就业,意味着就业的竞争强度更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从事与自身专业并不相关的职业。

因此,若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招生时就仔细考虑林科类专业的生源问题,很好地优化林科类专业的生源结构,将林科类专业的招生指标合理地投放到我国的那些林业大省中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等;此外,国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赋予这部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给予来自林业大省并报考林科类专业的考生加分奖励政策,并在入学时提供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奖、助学金机会,帮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2.加强思想引导,激励林科类专业学生爱林献林

无可非议,发展好我国林业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业行业专业口径窄、条件艰苦的原因,可选择的就业单位多为基层林场、林业站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所以往往造成多数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体验过环境后,就产生了要远离林业行业的抵触心理。因此,若想很好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引导,要在入学初就让学生们做好扎根林业基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并采用引入鲜活案例、塑造典型形象等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林科类专业的学生将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社会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林科类专业学生投林、爱林、献林的热情。

3.加强就业教育,帮助林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一片重灾区,虽然受到扩招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但与学生自身的非理性的求职择业观也是息息相关的。随着2013届本科生的毕业,我国正式迎来了首个“90后”毕业潮。而“90后”大学生因多为独生子的缘故,从小就受到家人百般的呵护,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所以更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为物质和功利,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更高,以致对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艰苦行业不屑一顾。

因此,帮助这些“90后”学生,尤其是位于“就业重灾区”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就变得极为必要。我们建议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加强对这些林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是合理地利用社团文化,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采用身边人讲故事的形式,将学校近年来的优秀基层就业典型编写成案例,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能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营造出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二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心理咨询师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治愈心病,要让这些学生看到长久、看到未来,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受益于基层”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引入竞争危机意识教学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雪,张福新,郭岩.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与思考[J].林区教学,2012,(8).

[2]杜大鹏.浅谈当代林科大学生就业问题[J].林区教学,2011,(3).

[3]褚必海,孙学江.关于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4]李成茂.林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究 ”(课题编号:2011A03)研究成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