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毕业生出路探析

时间:2024-06-03

程玮

通过分析目前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指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上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的改变和择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毕业生出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高职院校毕业生出路 “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夸张,但却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随着大学扩招而迅速增长,这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出路,放弃了原有专业,有的在一些快餐店打工,有的则摆起了“地摊”,这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一种人才浪费。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出路指导,帮助毕业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道路。

一、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非高职毕业生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这一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导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同比例的增加,毕业生的数量却成倍增长,促使原本就困难重重的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的问题所在。

2.高职教育与市场脱节

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的特色、院校规模、师资情况进行。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一些高职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招聘和用工制度不合理

学校和政府机关等一些事业单位,由于相对稳定和福利较好,受许多大学毕业生所青睐。但真正通过社会招聘而进入这类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很低,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这种机会更少了,除了个别西部偏远地区,绝大多数“体制内”的招聘都把大专文凭“拒之门外”。此外,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许多高职毕业生接受不了。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目光短浅和心态浮躁的情况,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

(二)高职毕业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就业期望过高,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高职学生认为,择业时一定要找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单位,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好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完全根据自身的想象设计求职的标准:即理想的地方、满意的工资和上升的空间等等。此外,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毕业去向定位为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国有大型企业,对于那些专业对口的、中小城市的企业完全不考虑。上述这些大学生就业理念上的误区,也给他们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就业目标不明确

在求职之前,每位毕业生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的给自己制定一个就业目标,然后再根据这个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实情况是:部分高职学生所上的学校和所选的专业都不是自己的决定,有的是父母的要求、有的是朋友的推荐,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更谈不上有个明确的学习和就业目标了。一部分毕业生感到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择业无目标,也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跟风的、有不根据自身特点乱投简历的等。即使有的毕业生知道往哪个企业去投简历,但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用人制度、发展前景。更有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以后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都非常模糊,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3.就业准备不充分

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重视“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这类考查课。他们毕业前的生活非常“轻松”,并没有从思想上认清即将到来的择业问题,更加谈不上梳理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兴趣和不足、自身适合的专业与具体岗位。对于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与自身所学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岗位的用人要求一无所知。不了解自身特点、不清楚就业行情对就业准备掉以轻心,都使他们在择业、就业道路上困难重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一)政策鼓励和支持

政府应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高职毕业生,为他们去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如当村官、去支教、考公务员等,并且根据岗位的不同,给予就业补贴和福利政策。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应给予贷款、注册、纳税等方面的支持。这样一来,不但缓解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也能为基层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二)完善机制,畅通就业渠道

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畅通就业渠道,保证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公平公正。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另一方面,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劳动、人事制度以及户籍、档案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束缚,为外省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在对市场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招生的规模和培养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重视学生的表达、人际交往、创新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此外,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会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endprint

(四)转变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定期为学生开展就业讲座、报告会和就业心理、就业技巧指导课。改单一性、阶段性就业指导为综合性、全程性就业指导。从大一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设相关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分年级、分阶段开展有效的就业宣传指导。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流动式就业观。转变“本专业领域就业”的狭隘式就业观,树立跨专业、多层次的开阔式就业观;转变“等学校、靠家庭、看别人”的观望式就业观,树立积极主动、自主择业的积极式就业观;改变“只知就业不知创业”的呆板式就业观,树立创业谋职多渠道就业的灵活式就业观。

(五)更新毕业生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更新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念,让他们能够脚踏实地的根据自身条件应聘,可以从相当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竞争。这些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虽然用人单位招聘的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只要具备上述能力,都会让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出路指导要分阶段,贯穿大学三年

高职院校毕业生出路指导需要长期的准备与积累。就业指导人员要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出路指导。大一侧重启蒙教育,做好专业介绍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概念;大二侧重于职业素质教育,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初步明确就业出路选择,打好求职基础;大三侧重就业出路的实践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到企业参观、实习,并顺利实现求职目标。

在经历了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高职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应认清当前的就业趋势,着重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方面下工夫,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正视就业现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指导他们对其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够在他们就业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支持。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上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的改变和择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毕业生出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涂德祥.新世纪大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4):105-106.

[2]陈成文.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J].时事报告,2009,(6):4-13.

[3]孙连海,赵志玲,陈立峰.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49-50.

[4]鲁长明.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人力资源管理,2010,(6):68.

[5]郝志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0.

基金项目:北京2013年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人员。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