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晓夏
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从纵向的教师主导向横向的学生主导转变,从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提升。本文从伙伴教育理念出发,探讨了高校实施学长制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模式以及效果,期望能对高校学长制的实施和推广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高校学长制的实施模式。
自主学习伙伴教育学长制江汉大学自2011年9月份开始实行学分制。以往学年制背景下由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和各系教研办公室主导的学习安排被打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安排自己的课程、科研、实习实践和确定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而学长制则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长制的发展历史
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开始出现了“学长制”的雏形,随后,现代意义上的学长制开始盛行于欧美许多高校。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的学长制已经作为学校的一种领导体制而存在;在新加坡,一般高校的每位学长都会带一名新生,新生有问题会直接找找负责的学长帮忙;英国利兹大学的学长制则是由经验的高年级学长与几个一年级新生结对子,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美国哈佛大学,校方会以主办各种交流会和邀请新生参加学校活动等方式推行学长制,由学长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同时提升了学长的能力等。在我国,学长制于20世纪90年代试行于我国的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经过几十年的施行和推广,台湾和香港的各大高校都有应用。与此同时,我国内地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本科生中也开始陆续推行。
二、高校“自主学习”背景下学长制施行的背景和必要性
在教学办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垂直型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学分制背景下,每一届的学生都会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相似的问题,漏选、错选跌出;每年的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良莠参差不齐,年级间差异很大;在每年的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也出现差距过大、同样失误连年出现等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学生管理模式中缺少同辈间的横向管理所致。
在与学办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各种新老生交流会和考研交流会等经常开展,但其局限性也很大。其一,是方式的局限。这种交流是个体对整体的交流,经验的受益方是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交流的内容必然会尽可能的宽泛以适应大多数的受益者,而不能够就某一经验接收方的特定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其二,是时间的局限。再长的交流会都有结束的时候,出了交流会的大门,学生间的联系又会处于割裂的状态,产生的影响很难持续下来。其三,是操作性的局限。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科研、创业和毕业设计等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单凭听讲很难了解具体的项目是怎样操作和实施的。
通过与2012、2013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很需要学长的帮助。特别是在科研和选课方面,有学生反映,学分制实施之后,只有高年级学长知道哪门课学了对本专业的学习有帮助和促进作用,哪门课程的老师授课方式更适合自己等;在科研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对科研不了解,错过了好的时间和选题,从而希望学长能带着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做。
以上问题都对我们现有的学生交流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扎根于所有学生之中的横向管理模式亟待建设。
三、基于“伙伴教育”理念下高校学长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出家庭、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成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其影响力甚至开始超过父母和教师。较之学校里正式的组织群体,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关系平等,有自己的亚文化,交流、交往的内容广泛、时间灵活,健康的同辈群体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情感交流需求,促进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获得各种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形成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基于“伙伴教育”的理念,我们发现,高校有学长制实施和成长的肥沃土壤:其一,低年级学生有意愿参与“学长计划”。其二,在学生科研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已有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自行组建的团队出现,效果显著,入围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项目的比率有所提升。其三,学院有开展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交流会的传统,这是学生之间交流的良好基础。
四、基于高校“自主学习”背景下的学长制实施模式探讨
在高校学长制的实施过程中,学院从高年级挑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培训,通过自行组建团队的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将学院的优势项目传承下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各年级间的良性循环,构建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模式。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从高年级同学中遴选出优秀同学担任“学长”。第二,对“学长”进行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团队建设、入学适应、学业职业规划、选课、科研、学科竞赛等。第三,“学长”自行招募低年级学生组建团队。辅导的内容既包含共通的学业职业规划、学分制选课等内容,也包括不同团队自行选择的方向如科研、学科竞赛等。第四,“学长”需与团队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解决低年级学生的相关问题,带领低年级学生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并接受院方考核。第五,给予考核通过或优异的“学长”相应的荣誉和奖励。
五、效果评估与讨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优秀的伙伴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平等的伙伴关系补充了权威性教学,提升了学习效果;新生对学长的期待,有利于学长自身的成长;个性化的辅导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学生的特殊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学生自主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高低年级配合,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疏漏,促进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学院角度来看,有高年级学长的经验和教训的指导,低年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科研、学习竞赛等活动中会有好的发挥和表现,学业成绩会更加优异,在毕业实习和设计中的表现会更加成熟,有利于提升学院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桂荣.高校学长队伍建设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2]蒋春燕,陈国清.基于伙伴教育的学长制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12).
[3]魏建波,赵冬亮.学长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模式及作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
[4]张永华,陈庆.实施学长辅导计划,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75-76.
[5]孟凡长.高校实施学长制的基本思路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4):134-13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