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世界——诚信教育的根基

时间:2024-06-03

宗晓健

[摘要] 诚信是一切道德之根基,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人格品德,也是维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类现代文明之基石。诚信源于人的生活世界,是“人为的”、“为人的”,“也是由人的”。诚信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生活实践是诚信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只有在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中,才能深刻地体验、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诚信道德才能真正地融入到人的生命之中。生活世界是诚信教育的根基。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诚信教育 根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诚”的核心是奉真,是心灵、理想、情感、意志的合一,是自我身心内在的统一;“信”要求所言要符合本心,所诺要符合本意,言由心出,表里如一。诚信是一切道德之根基,离开了诚信,道德就会沦为空伪。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人格品德,也是维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道德义务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现代文明之基石。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上天本然之理,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当然之理,是做人的规律。诚信道德之形成贵在明善。“善”是指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明善”即让人明晓“善”的意义和价值,并懂得“善”是不能自然而成的,需要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欲望以向善,经过长时间的修养和积累才能到达的。诚信是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只有让人明晓“何者为诚”?“为何达诚”?“怎样达诚”?才能经过不断地修养和积累,达到道德上的真诚,形成诚信道德。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之核心。诚信道德的达成是“天理”经由“良知”向“德性”和“德行”转化的过程,又是“德性”和“德行”经由“良知”向“天理”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择其善而固执之”的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是诚信道德形成的主要途径。诚信教育不仅要使人明晓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激发人对诚信道德的自我情感体验,关注人的真实需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诚信教育的根基。

一、诚信道德,源于生活世界

“从本体论上讲,生活高于道德。这不仅是因为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而且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和独立自存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道德价值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规定的。教育也并不像康德的理性主义判断,“一个人只有受过教育,他才是一个人”,而恰恰相反,一个人只有首先作为人,他才受教育。因为,教育是一种生活,也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无论是诚信还是诚信教育,都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了人能过更美好和善的生活而存在和发展的。

“道德是人为的。”“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诚信道德正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主动地选择和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是道德的建构者,始终以道德主人的姿态来对这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向度进行着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创新。没有哪一种道德法则是靠外在于人的力量来维持而永恒不变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对于道德,不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去遵从,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去发展。只有人,只有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道德。

“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之所以要创造出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过更美好和善的生活。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但是,作为人已有的“自在”的存在方式,又总不能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使人要不断地否认“自在”的存在,追求“自为”的存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道德,在人自觉、自为的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己。

“道德也是由人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必须是真正自我的意志自律的活动。“自律”意味着人的道德意志是独立自主的。道德的真实存在并发挥作用是以人的认可和自觉维护为前提的。道德如果不被人去认可、去信仰、去践履,将如同虚设。道德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崇高显现。道德要想真正成为此人的道德,就一定要经过此人的认可、选择和践行。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践履道德规范的过程,正是自觉、自愿、自主、自决的道德行为过程。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也是由人的,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源于人的生活世界。

二、生活实践,是道德形成的根源

诚信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诚信道德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生活实践产生,通过生活实践确证其存在,并在生活实践中满足着道德主体深刻的诚信需求。因为诚信不仅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产生于人在生活实践中协调各种关系的需要。人的生存价值,只有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领悟出来。体验是一种内心的生成物,是对人类生存境遇,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生命的关系瞬间的深层察觉。诚信教育植根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诚信教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离开了人的生活实践,没有对诚信道德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将诚信认知升华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支配自己的诚信行为。“道德活动是人的内心的情感活动,离开了人的情感活动,也就无所谓道德。”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情感体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在过程。它能将复杂的理性分析和感觉、感悟归结为直觉。“直觉是理智的体验,是在整体意义上理解事物,是一种进入事物本质的直截了当的不可分割的感受,是对事物本质、价值和关系的终极认识,能使人在瞬间顿悟到生命的意义和永恒性。”体验意味着对生命的参与与解读,对生命意义的领会和把握。人怎样体验,怎样理解世界,决定了他怎样的存在着、生活着。情感体验是在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展开和加深的,能使人将道德认知通过内在心灵的冲突、斗争获得相应的感受,使人在情感体验中悄然冲破既有的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格层次,实现自我超越,形成诚信道德。

生活实践是道德生成的根源。“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才能培养真正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因为,诚信道德根本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他物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基于这种权利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没有交往,没有合作,人既不能产生真正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也无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诚信是一种道德理性。一个人的德性,只有在其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诚信待人、诚信处事,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诚信道德践行中,才能更确切地理解和把握诚信的内涵,更深刻地感悟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不断地提升人格品德,达成诚信道德。

三、生活实践,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教育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发展的人。唤起人的心灵深处追求诚信的情感和愿望,体现人的主体性,是诚信道德形成的关键。诚信道德的达成是一个经由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性特征。”只有当人的行为不仅具有理性的自觉,而且具有意志的自愿时,才具有道德评判的价值,才必须承担道德责任。自我教育是使人自觉或有意识地发展自我身心的活动,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强调道德自律与自觉,重在培养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使其在现实生活实践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觉地接受价值引导,促进自我建构,达成诚信道德。自我教育乃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教育,可谓教育的最高形态和归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离不开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是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离开了活动,人的潜能就失去了凸现、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沟通是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自我教育以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将人置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人作为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沟通中,走出自身,把自己当作客体加以认识和评价,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主体性,表现主体性。因为,社会生活实践的核心就是个体地位的确立,就是“自己去做”。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自身的现实遭遇中,在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能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出主体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我时,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诚信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为了人的需要,为了人的生活,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进行,就要尊重人对生活世界的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立足自我,基于主体自我的自觉,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内心省察,自觉地在思想观念中展开“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把诚信认知自觉地内化为主观意志,修正自身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促进诚信认知、诚信体验、诚信信念、诚信意志、诚信行为的统一,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人格品德,养成诚信习惯,达成诚信道德,使诚信教育真正成为自觉、自愿、自主的自我教育活动。

四、诚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诚信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要“以人为中心”,真正把人置于教育的核心的、本体的地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因为,诚信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诚信道德规范的真正确立者和创作者。诚信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使“人之为人”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诚信教育面对的是有着鲜明主体性和发展性的人,对其人格尊严的确立,对其自由选择的尊重,是促成诚信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为道德责任必须建立在意志自律的基础上,即行为必须是出自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只有当人享有运用自身的意志自由去行动的权利时,人才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诚信道德的形成,不是内在的种子萌发和生长,但也不是外在环境、外在力量的简单模塑与铸造,而是在价值引导情境中,经由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生成的,是道德主体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显发。

诚信教育,应以促进人的诚信道德的发展,使人更好地认知、体验和实践诚信道德生活为己任,从人的需要和人的道德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诚信现状出发,允许他们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诚信水平,正视他们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诚信问题,引导他们对复杂的社会诚信问题,展开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判断,关注他们内在心向和自由意志,唤起他们的内在自觉,注重培养他们自觉的诚信意识、自主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在深切体验、自主判断、自由选择、自觉践履诚信道德的同时,能动地创新诚信道德规范,由对诚信道德自由世界的向往,走向对诚信道德自由人生的追求。

诚信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要“以实践为基础”,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为了人的生活,在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活动中进行。诚信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教育中“真实的交往关系”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真实的交往关系”意味着教育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诚信道德的达成,离不开人的情感体验。人的情感体验是内在性的,要想进入彼此情感体验的内心世界,唯一的途径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的核心是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是彼此间的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共同成长的关系,是在相互接受与倾诉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只有在“平等对话”中,人的内心世界才会完整而自然地展现出来,教育双方才能进入到彼此的内心世界中,体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通过彼此沟通,加深理解,超越自我视域的界限,实现彼此间视域的融合,并通过彼此的体验,更好地发展个性,理解世界,体会到生命的本质,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诚信教育应走进人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实践,将人置身于能够真正地获得生活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诚信与失信行为进行反思和判断,使他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真正有了感受、有了理解、有了体悟,从而自觉地认同、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判断,并内化为主流社会的诚信价值观,诚信道德才能真正地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之中。生活世界是诚信教育的根基,诚信教育回溯到人的生活世界里,让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深刻地体验诚信道德,自主地选择行为方式,能动地锻炼诚信意志,自觉地践履诚信道德,并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展诚信道德,提升人格品德,才是真正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93.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65.

[3]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58.

[4]鲁洁,王啸.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6]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A].中国教育学刊,2003,(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8]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86.

[9]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道德教育及其模式[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自李贵.高校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学术探讨,2003,(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

[1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13]自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78.

[1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5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