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苟军平 张春艳 陈延娜 吴 君
[摘要] 以人为本,就大学而言,就是以大学生为本,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服务。培育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当前大学教育亟待完成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阵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蒂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以人为本,培育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则逐步成为中国各高校的共识。
一、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发事业的深入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正迈入快车道,与此相对应的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其中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他(她)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否担当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这层意义上来讲,以人文本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适应了经济社会的要求,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必然反映。
2.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今中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迪、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淡漠、创新精神缺失、创新能力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社会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比较低。长此以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将出现大的滑坡。因此,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当成为中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人才强则国强。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建设者。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财富和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教育、科技、军事、国防等方面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二、以人为本,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1.教育思想创新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最本质的职能是培养人,即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治学态度和方法,进而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以人文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既是对学生自身发展负责的具体表现,也是对社会和国家发展负责的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注意知识传递,又要注意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人格和品行的塑造,既要抓住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勇于挑战的个性,努力促成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又要促成教育的个人价值实现——为受教育的个体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
2.繁荣校园文化,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激荡交流、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之所在。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3个层次。
校园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优越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物质保障。高校应尽力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物品保证,使学生能塌下身、安下心做科研、搞研究、出成果。
其次,完备的校园制度文化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保证。
再次,厚重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激励高校学子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的精神给养。
和谐深厚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物质保障、制度支撑和文化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袤的舞台和肥沃的土壤,更有利于形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氛围。
3.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协同联动机制,努力形成立体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改革课堂教学,改以往“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坚持教师课题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学生科研档案,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鼓励本科生跟着导师做科研、搞研究,注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课堂-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学校培养-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了以人文本,立体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运行、激励和评价反馈机制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应在运行、激励、考评机制上下功夫。应当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统一的领导机构,建立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转化等制度。比如,建立经费管理制度, 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 避免浪费, 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 并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应当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对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重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师生献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在学生评优、入党、保研等方面制定政策时向学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个体倾斜,在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等方面向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个体倾斜。应当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劣记入部门工作绩效,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与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多维度的反馈信息网,适时调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工作步骤。
5.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人知识,还要启迪精神、教人方法、传授道理。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或者具有多少精神关键在于教师。高校应当自觉培育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尤其是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管理干部和教师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典型示范和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策略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策略、实践性策略、主体性策略、整体兼容性策略、与时俱进性策略。其中,以人为本策略是核心,整体兼容性策略是关键,与时俱进性策略是根本,实践性策略和主体性策略则是重要环节。
所谓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以人为本策略,是指在搭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一切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长、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不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简单地同在学术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等同起来,克服急功近利和短视思想,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去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所谓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实践性策略,是指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当从各个方面贴近实践、贴近社会、贴近应用、贴近自然。比如,在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善于走出课本,启发学生从线性思维方式向发散思维方式和联想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以课本为“跳板”,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实践难题钻研。
所谓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性策略,是指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仅仅是“领路人”,而不是“保姆”。有些高校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作为主体,这样做不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所谓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兼容性策略,是指是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应当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的系统,不应相互抵触,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各部门应当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所谓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与时俱进性策略,是指是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不断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既要充分看到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又要兼顾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既要总结过去,又要立足现实,更要着眼长远。依据学生科技创新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政策的调整,使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具有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健吉.对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研探索,2007,(8).
[2]王翼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 涵和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8).
[3]李于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本文系天津市教卫系统2009年重点调研课题《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