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肖 红
[摘 要]:体育向来是以自身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和竞争因素吸引着青少年。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强烈。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障碍。笔者对此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注意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一、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原因分析
1.焦虑紧张心理
在上支撑跳跃教学课时,男生大部分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而一部分女生则提心吊胆,害怕完不成动作,被同学嘲笑,而紧张不安,害怕做动作。
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比较内向文静,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害怕上体育课,害怕提问,神情紧张,过分自我关注,过分拘谨,神经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易产生顽固性的学习恐惧症。
产生焦虑紧张的原因很多,一是由于自身生理条件不佳(如身材矮小,体形过胖,过瘦)而产生的自卑,在心理上投下阴影;二是体育课上思想压力太大,技术学习要求过高,超过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随能力;三是教师批评过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四是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创伤史,害怕再次受伤。
2.抑郁悲观心理
在投掷铅球的教学中,教师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动作变形,投掷距离过近而丧失下次投掷信心,提不起兴致,产生抑郁悲观心理。
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多愁善感,一旦受挫折,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动作的技能失去兴趣,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无力自拔。
分析原因,一是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内容不合自己口味,情绪低落;二是经过刻苦练习,但进步缓慢,成效不大;三是多次受到挫折,受到教师的忽视,冷落;四是身体素质差,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引发厌学情绪。
3.懒散自负心理
在体育课上,一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对上课抱无所谓态度。课上学习不专心,随随便便,注意力不集中;自以为是,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心高气傲。虽然也能完成任务,但传极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仿效。
探究原因,可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学生学习体育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游荡于学习之外。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学习内容枯燥,组织能力不强,场地器材缺乏,也极易产生此心理。
4.偏执逆反心理
由于一部分体育教师过于严厉或粗暴地训斥学生,加上学生正处于情绪大起大伏的不稳定时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和反感;师生关系紧张,产生学习障碍。
5.孤独自卑心理
在体育课上,常有一部分学生神情冷漠,练习消极,缺乏朋友,受到其他学生的冷淡,久而久之,更加孤独自闭。
产生孤独心理,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有骄、娇二气,不能与周围同学友善相处,往往感到孤独和惆怅;二是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如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等),不能正确处理,感到抬不起头,心灵自封;三是强烈的名次竞争,学生的学业负担,产生了忌妒心理。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1)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外,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渗透于教学之中,使从属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的教学。要重视教与诸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教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四自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事业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这样,学生练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将大大提高。
(3)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开展对话等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外面输入的信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态,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的方向,调整练习心理,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2.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依赖教师,使师生关系融洽。
(2)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爱面子,性格孤僻;有的爱也风头,自由散漫。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他们。在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应及时表扬,提高士气,活跃气氛。对违背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产生良性“波纹效应”,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消除紧张,对立心理。
(3)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促进情感交流,保持与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的一种肯定性评价。所以,教师要适时并保持较高的频率进行激励评价,提高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侮辱性的评价。
3.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上中长跑和越野跑等内容时,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趣教材为有趣教材。
(2)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时能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队心理障碍,促进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减轻学业负担,加强体育锻炼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引起众多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所以,应加快由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课余多组织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既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又可交流和总结经验,加强同学间互相了解和友谊,同时,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敢于胜利等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