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曹海涛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重要场所,其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职工敬业精神的发挥、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与否。高校管理原则上应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引起热议。
[关键词]:高校管理 刚性 柔性
一、刚性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刚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1)西方刚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刚性管理所强调的“制度为中心”的强制性管理,早在西欧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中就有所体现。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就折射出刚性管理的思想。他还提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渴望创造一个国家并制定法律,他首先必须设想所有的人都是坏人,必须用强制手段对人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这种状态下讲究的是服从。
(2)东方刚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东方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文化,蕴涵刚性管理思想的主要是公元前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等,认为人性好利恶害,所以,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设立赏罚制度,才能抑制人们无穷的欲望,使人们的“私心”服从“公心”。法家还提出,执法必须严格谨慎,一视同仁,以维护法制的严肃性。这些思想观点对今天的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2.刚性管理利弊分析
(1)刚性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刚性管理中,制度是它的核心,这对任何时期的管理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在柔性管理的呼声日高一日的今天,也决不可回避这一管理思想,也不能排斥刚性管理,更无法取代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在刚性管理中,管理者对职工进行评价也主要是以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具有统一的标准,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素给工作、评价带来的不均等,进一步体现了管理的公正性、公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将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依托感,不必花更多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而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做好就会得到应有的肯定。
刚性管理有着方便、快捷的优势。明确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统一的领导及理性的处理使管理活动体现出执行速度快、实施效果明显的优势。
(2)刚性管理的弊端
刚性管理不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常常把职工“物化”了,以为职工在任何时候都能处于理性状态,不重视职工非理性因素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行为科学也证明,“即使职工完全遵守企业制度,自身的潜力也只能发挥20%至30%”。
刚性管理容易使组织缺乏活力、灵活性。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权力等级森严以及物化、理性的管理风格,使刚性管理一过头就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组织的僵化和呆板,使管理者陷入自己精心编织的“理性藩篱”之中。
二、柔性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1.柔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柔性管理形成、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思想文化渊源却源远流长。
从东方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包含了许多历久常新、在我国当前建设中仍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以柔性管理来说, 它所强调的“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 就是和我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王权至上”的历史条件下,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极为难能可贵。
从西方看柔性管理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也是同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本主义” 和“天赋人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在管理中, 使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创造优良业绩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2.柔性管理利弊
柔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以“人性化”为标志,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非强制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 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 又是管理的落脚点。
(1)柔性管理的长处
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潜能,发挥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柔性管理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对管理对象施行软控制, 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种柔性管理方式也适合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任务的高校。因为它注意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突出人性化, 允许个性差异, 因而也就更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管理的良好效果。
(2)柔性管理的局限性
它往往缺乏严格的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使得工作绩效不易评估。
三、刚性和柔性是协同作用,需要相互配合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此消彼长而又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刚性管理构成了管理的骨架,柔性管理则构成了管理的血肉。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必然是无序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相互缠绕的两根螺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刚柔相济,体现在管理的目的应追求“双赢”。
四、高校管理中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的和谐应用
1.依法治校——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刚性原则
依法治校,就是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依法管理学校事务是依法办学的核心内容。学校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依法治校不单是领导的事情,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及所属教职工要严格依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能与岗位职责,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学校管理者在对学校进行领导和管理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逐步转移到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实行管理,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范围,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依法治校,体现法治精神,强调依法办事,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学校管理中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其他刚性手段。
(1)管理的标准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根本作用是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是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的基础,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凭据。制度与规范落实执行的基础是有明确的职务规范,职务规范实施的基础是职务分析与岗位描述的具体化。高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为职务规范的修订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学工作分析方法的实施
工作分析的实施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机匹配为重点,管理实践中,无论是有人无事做还是有事无人做,都与相对不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有关;所以, 管理的基础必须建立在科学工作分析基础之上。
柔性管理过程会出现人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人情关系有时会发挥巨大的破坏作用。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贯穿和落实。除了思想观念、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外, 管理方法的实施常常成为影响管理制度落实的最大障碍。因此,管理思想贯穿到现代管理过程, 需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在刚性制度的框架下, 增加相对灵活的管理策略, 从而实现高校的管理目标。
2.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柔性原则
(1)在管理中实现民主化,发挥参与支持作用
在高校中,师生员工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群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都有自己的见解, 并有较强的独立的人格意识,不轻易盲从,不喜欢接受命令式的管理,而柔性管理注重的正是对人的情感感化的和内心激励作用。这种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管理的影响力将对人们产生深远的精神激励作用。首先,增强师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行动。其次,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原则,让教师和学生依据学校发展目的和学习工作任务,自主制定计划,达到自我完善,这既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也调动了人们自觉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人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从而更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2)在管理中实现人文关怀,发挥情感凝聚作用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就是重视人的内在因素,是以尊重人、理解人为前提,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着力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作用。人们对管理者的意志,不仅认可、理解,而且会自觉行动将其变为现实。建立在解决和适应教师需要基础之上的激励机制,是一种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校搞好管理的有效措施,学校管理者对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实行适应教师需要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搞好学校管理的目的;要爱护师生,关心师生, 竭尽全力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 解难事,对教师和学生遇到困难或利益受到侵害时,要真诚的帮助解决,生活上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学校管理只有具备这样殷殷爱人之心,才能形成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学校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通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发挥信念导向作用
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管理目标, 也是柔性管理的最高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学校师生对学校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有一种相对共同的要求和想法,这是学校师生对自己长远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认识的结果,也是学校共同价值观中比较长远和稳定的因素。学校管理者有必要向师生传达学校已形成的一套清晰明确的价值系统, 从而使师生能够理解、接受,认同它并自觉的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追求。这样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目标才有吸引力,而以学校的共同价值目标推动一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人人心情舒畅的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营造一种政通、人和、气顺、宽松的良好心理氛围,就能更好地把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向心力,从而使学校管理目标有效地实现。发挥价值在学校管理的导向作用,也正是柔性管理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
[4]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2-53.
[5]邓海宾,谢培豪.“刚柔相济”、重在“柔性”——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6):351-352.
[6]戴新利.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新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49-50.
[7]严云鸿.高校柔性管理的本质及其体现[J].社科纵横,2008,(12):47-49.
[8]钟宏桃.论刚性管理的特征与利弊[J].学术论坛,2007,(6):121-1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