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俄罗斯高校课程的现代化透析

时间:2024-06-03

宋丽荣

[摘要] 课程现代化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并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俄罗斯高校课程的现代化趋向,引发对高校课程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各自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利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 俄罗斯 高校 课程现代化 思考

中俄两国的高等学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生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两国的高等教育又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了以适应市场经济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过程,同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国立高校的自主权扩大了,与这种变化相一致的,是高等教育程度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灵活培养人才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因此,两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总方向是相似的。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以人为本”观念,打破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培养年轻人后工业社会所必需的新品质,使他们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创造能力、创造技能和技巧,适应急剧变化社会的能力,等等。中俄两国高等学校课程现代化改革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点。了解俄罗斯高校课程的现代化趋向,可以加深我们对各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有利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高校课程现代化内涵及地位

伴随对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对高校课程现代化的探讨也已起步。但由于研究的不成熟性,各学者研究问题的视角不一,以及课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现代化的概念一样,高校课程现代化的概念目前尚无一致性。综观各种见解,笔者认为,高校课程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渐进互动的复杂过程,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指标的价值标准,是社会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课程现代化不仅包括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的现代化,还包括师资、设备和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等等。它是通过对传统课程的选择、改造、继承和发展而实现的传统课程向现代课程的转化,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的新课程体系。高校课程现代化要求课程系统诸要素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高校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管理的改革与超越,终极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现代人”。

二、俄罗斯高校课程现代化改革举措及特点

高校课程现代化包括4个层面,分别是由设备设施、教学手段和教材等组成的物化形态的现代化;由课程监督、评估与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由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组成的主体层面的现代化;由课程设计与编制、课程结构与内容价值取向组成的价值取向层面的现代化。这四个层面的目标紧密相连,互为条件,在互动中共同构成了高校课程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在基础化、人文化和职业化方向的指引下,俄罗斯高等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充分体现了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经验、自我发展能力三个层次的要求。

1.俄罗斯高等教育新阶段的课程目标

俄罗斯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文、社会一经济类课程的课程目标按照“哲学、历史、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外语、俄语、语言文化,三大类型领域分别设置,并且继续细化总目标中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般包括对学科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问题、学说,以及对与该学科在社会发展中之作用相关的知识的认知、重复、运用、转化等。更高层次的目标主要是结合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体现为对形成价值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目标主要按照“数学和信息”、“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学”两个领域设置,并明确分为认知、理解、运用、形成经验等四个方面。根据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课程目标突出强调其在形成科学思维和分析方法所需达到的目标。

2.借鉴国际经验,实施“高等教育国家标准”

标准起点高,这反映在标准中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范围、课程门类、课程数量和学习时数等方面,也反映在实践活动和实际技能方面。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提高大学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国际型人才,俄罗斯大学注重建立灵活的教学系统、足够宽的教学计划。在《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中,对每类课程设置都规定了由大学(系)自行制定的课时限量,共计1766课时,占总课时的21%,与国家规定的课时量比较的比例大致为1∶4。同时,与国外大学课程内容相吻合,通过合作共同研究设计理想的专业内容。

3.课程与教育内容的修正

为了改变俄罗斯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这一状况,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对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重视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科技和社会发展同步等新观念。并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分列4类课程,前两类为基础课,即人文社会经济类(占总课时的近25%)和自然科学类(占25%~40%),第三类属专业基础课,(占30%~40%),第四类是专业课(占15%以下)。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增大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增加人文社会课程,压缩专业必修课程,加强文理工的渗透。

应该指出,教育内容的完善和现代化具有进步性,考虑到了俄罗斯学校的丰富经验和传统。它们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成为俄罗斯教育继续发展的牢固基础。

三、俄罗斯高校课程的现代化趋势

从价值目标取向来讲,俄罗斯现代化的高校课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来体现:

1.灵活性

高校课程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动的各方面需求随时作出反应。

2.多样性

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性格的差异和兴趣、需要的广泛性为依据,设置种类繁多的课程,同时教学方法也走向多样化。

3.整体性

高校课程体系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向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方向转变。

4.开放性

表现在高校课程具有对现代科技的开放性、对国际文化的开放性和对社会需求的开放性。目标上就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开放型人才。

5.新人本化

新人本化的高等教育更注重于在认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专业和素养三维模式培养现代人,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俄罗斯高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从宏观上来说,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着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教师工资没有及时发放,学校的教学物质基础缺少更新和修缮,等等,使得教育现代化的进展从客观上受到了限制。从微观上来说,教学层次之间缺少必要的继承性,应市场需要新增设的专业的师资短缺,教学大纲采用多纲多本之后,国家对多方案课本的出版和增加缺少必要的调节,一些学校不能保证教育部所规定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教科书。在提倡爱国主义的前提下,教学科目的内容如历史课、社会学课、文学课内容都需要按照科学水平和俄罗斯道德美学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加以修订和完善。最后,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科教队伍人员老化和年龄结构失调以及人才培养主渠道不顺畅等现象。

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重要措施。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快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总结“以俄为师”的经验教训,对现在所进行的对外学习,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将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得出4点启示: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高校课程现代化的实质是将本国课程传统中的优点与外来课程思想、实践的优点高度融合,也是外来文化的“内化”与本土已有思想、经验的升华。在俄罗斯,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危机,但在进行合理改革的条件下保持了发展的可能性,进而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优秀的学术传统使这种发展与世界的潮流相一致。因此,课程现代化并不是全盘西化,本土化承担着重要的中介使命。经过本土化的加工和处理,把外来课程内化为具有本民族特色并创新了的现代化课程。

2.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硬件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器具等方面的更新,软件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结构、评价体制等方面的更新,两种现代化必须彼此为条件,俄罗斯也在努力促进教育的这两种现代化。“硬件”是一种公共的文化或文明,所以容易被接受,而“软件”虽有普遍性,但更具有特殊性,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体系中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部分。在课程现代化进程中,有两种倾向要避免,一种是急功近利倾向即将课程现代化等同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从而将全部精力投入硬件建设甚至忽视软件建设。另一种是机械主义倾向即等软件建设完成后才进行硬件建设,一味强调软件建设的先导作用。

3.课程理论与高校课程现代化的实践服务有机结合

高校课程现代化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稳步前进。课程理论与高校课程现代化实践结合的出路在于课程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加强沟通,相互合作。课程理论工作者在求真的同时应加强求用;教育行政工作者决策时要尊重理论、尊重规律,不要凭经验决策;教育实际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也要及时充电,加强自身的课程理论修养。通过课程实验将三者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促进高校课程的现代化。

4.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而课程现代化实质是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编制,使课程系统诸要素在结构性的联系中展现整体效应。实施素质教育,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素质。建立学生本位、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三者辩证统一的课程框架;正确处理好德智体美劳的关系,使“头、心、身、手”健康发展;确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确立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补充的多元课程体系,鼓励地方和学校自主编写和选定特色教材,试行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以适应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大力设置与开发综合性课程,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确保素质教育的大面积丰收与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付轶男.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目标和结构为中心[Z].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杜岩岩.走向原点的大学内部治理:俄罗斯大学教研室的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3]王建平,荣光宗.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时代变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许建领.高校课程的现代化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8,(7).

本文系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面上项目《中俄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举措比较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