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田常军
[摘要] 民办高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实践,研究出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部分民办、普通高校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等方面的调查访问,对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分析,旨在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办教师研究 调查 合理定位 分析 教学质量
当前,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学校等级的升高,要求民办高校管理阶层和就职的教师必须要跟上学校的发展,并针对民办学校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办学模式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那么,民办高校的教师研究何以必要和可能?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不在于为教师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列出种种理由,而在于给教师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到教师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试就这一问题,通过对我省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访问,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一、教师研究的必要性——实践性研究
首先,从民办高校教师研究问题的来源看,民办高校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在调查、访问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在民办高校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更有甚者,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同样有此看法,研究属于科研人员,教师只是在科研人员研究的基础上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就是完成任务,或者将其他高校的教育框架搬到自己的学校中等等观念。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搞研究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自己的职称才搞研究,当然,也有些专职教师认为借用其他普通高校的教育框架或者教学模式适不适合民办高校的教育,并对于民办高校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自身的教育时间活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民办高校的领导阶层和兼职的退休教师认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的内容相当的丰富,主要表现面对不同参差的学生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如何提高,并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从调查中发现一个令人很担忧的问题,即民办高校的教师研究意识的偏差。有人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研究应该由搞研究的同志做就可以了,其他的关于教学方面的理论按照公办院校当前的模式就足够了,也同样能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可是,民办高校作为新生事物它也同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总结,研究出适合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才能显现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譬如,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同一课堂上不同层次的人围绕着它活动,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及它们的相互主体性,便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教育情景。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活动复杂性、情境化的认识,作为研究者应该意识到,民办高校的教师在面对实际的教育问题时,他不可能有现成的、直接可以拿来享用的东西,而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审慎地对教育教学情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才能达到创造性地解决民办高校特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其所依据的东西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民办高校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不是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再次,从教师研究的目的来看,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教育活动方式与机制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的变化等方面。由此可知,尽管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认识的深化使得教师研究成了必然,但这种研究是有别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践性。
二、教师研究的可行性——非个人化的公开的探究和科学性研究
1.非个人化的公开研究
教师研究的非个人化、公开性,既指研究的结果,也指研究的过程,更强调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的过程来看,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在一种合作、对话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合作与对话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二是教师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对话;三是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家长等的合作与对话。这三种不同对象的合作与对话,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开放而非封闭的反思机制。就教师研究的内容而言,它主要包括教师对他身处其中的教育教学情境、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个人哲学”,进行反思与探究。然而,这种反思与探究它不可能割断教师自己的“历史”,不可能完全摆脱他自己的“传统”,教师的研究正是从他自己的“先见”、“偏见”的理解开始。尽管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基于个体的反思性探究,但它绝不能个人化。只有置身在对话情境和活动过程的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敞亮视界,从狭隘走向开阔。从调查中显示,就目前的民办高校的教育实情而言,教师站在教育的前沿,应该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是,他们面对研究的课题又能了解多少。尽管我们认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由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曾经一统天下,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学科专业课程”,学生基本没有接受教学与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了现在的教师严重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多采取组织教师脱产进修、校外在职培训等方式加以弥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然而它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一是在同一时期内它的受益面不会太广;二是培训大多以课程的方式进行理论训导,有可能导致教师在听课时觉得一切明了,做起来又茫然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切实可行又能克服上述弊端的办法是倡导教师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合作与对话。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往往愿意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或直接与教师合作研究,其前提是教师愿意合作且有教改研究的热情。若教师所在学校的领导支持此类合作研究并提供必要的资助,则合作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渴望从理论研究者那里获得直接的理论指导,习得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然而,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完全独立和完全听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指示都是合作的两极,不利于当前教师研究的发展。根据民办高校当前教师研究的现状,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教师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实践性的合作研究: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与教师保持伙伴的关系,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研究的行动策略,控制问题情境和各种变量等。在这种合作研究中,教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可以得到来自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理论指导。这种实践性的合作研究,如果我们要把它看成是种校本教师培训也未尝不可。
2.科学性的探究是教师研究基础上的升华
仅仅指出教师研究的实践性、非个人化与公开性还不足以表明教师研究的身份。事实上,如果从教师研究中抽去了科学性的成分,那么教师研究就很容易将随意的解决问题方法、一般性的经验总结纠缠不清。因此研究的另一个前提性可以认为是系统的、持续的和有计划的探究。
系统的、持续的和有计划的探究主要是就教师研究中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而言的。教师研究有别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但它并不简单地排斥“科学的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事实上,在教师研究中,观察、测量与实验等科学方法与教师的内省、自我反思等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简单地以“科学方法”排斥教师的内省与反思或者以教师的内省、反思排斥“科学方法”都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教师研究中对科学性的重视使它得以区别于一般性的经验总结或随意的问题解决法:第一,教师研究要发现民把那高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但不是仅依赖经验,而是根据理论对现行民办教育实践情况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症结所在。第二,教师研究要制定行动方案,但不是仅凭经验制定出来的,而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教师研究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教师研究与经验性地解决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一个是基于理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的“创造”,另一个则是基于主观经验的“重复”。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如果说教师研究的非个人化、公开性特征是在其实践性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当前教师研究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教师研究的科学性则是在其实践性基础上更进一步肯定教师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不可能产生于仅凭经验的零碎的思考之中的。实际上,教师研究的科学性与其非个人化、公开性特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研究要具科学性,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由此,教师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民办高校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也正是根植于教师研究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之中。通过对于民办高校现状的研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师研究的根本所在。
2.建议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育改革肯定应该是管理的改革,包括管理概念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改革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的改革。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去管理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育教学,那么教师研究就不可能落到实处,研究型教师也同样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靠科学的质量管理保证。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质量、教师的配备以及学校对于专、兼职教师的要求等,使得教师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可能静下心来研究现代教育方法、手段,那么,研究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来。只有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才能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造出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林.教师研究简论.教育科学论坛,2000,(3).
[2]Stenhouse, L. What Counts as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81.
[3]柳夕浪.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4]郭思乐,高广方.关于校本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1,(1).
[5]高慎芙.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