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将语言艺术渗透于生物教学

时间:2024-06-03

季晓婷

[摘要] 在生物教学中引用故事,激发兴趣,运用成语、谚语、顺口溜、俗语、口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运用诗歌民谣等来增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利用漫画,以图释文,善于从文学语言开头,以美为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语言艺术 教学效率

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准确、精练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能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可以使生物学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科学知识是抽象的道理,而每一抽象知识的获得都包含着人类认识的生动事例。它包含着成功、失败、失误和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发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又存在于千千万万个偶然现象之中。在生物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故事,会使课堂语言更丰富,也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我国珍贵的植物资源”这一节时,可利用下列关于珙桐的传说来丰富课堂语言。珙桐又名鸽子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民间相传鸽子树的花朵是白鸽的化身。汉代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产单于结为夫妇。她日夜思念故乡,写下思乡的书信,托白鸽为她送信,可爱的白鸽搏云穿雾,飞向昭君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这些白鸽栖在一种树木的枝条上,化作洁白展翅欲飞的鸽子花,这就是当今的鸽子树。

学生们聆听这些美丽的故事。既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课堂语言内容。再就是引经据典,穿插趣闻,增加课本知识的趣味性。

二、运用成语、谚语、顺口溜、俗语、口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课堂语言感染力

利用成语引入新课,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增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讲“高级神经活动”时用“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引入新课,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曹操说前面有梅林,士兵就会分泌唾液,解除干渴呢?”学生自然会思趣盎然了。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它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一定的哲理。在教学中若能适当运用,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讲“变异”时,可运用“一母生九子,十人各不同”等俗语;讲生态系统“食物链”时,可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淤泥(藻类)”等谚语;让学生分析这些谚语中“淤泥、虾子、小鱼、大鱼”各处的营养级。通过引用谚语,将食物链这些枯燥而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不仅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

笔者在讲华中区的动物特点时引用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讲条件反射时引用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却包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方面的道理,语言既精练,又形象通俗。读时上口,记时容易。适时引用,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克服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轻视。

而布置作业或课尾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常见的“收场”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如果是教师设计的练习富有哲理性、新颖性(如生物歌诀),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植物根尖的结构时,在“收场”处布置学生理解教师新编根尖结构歌诀:

根尖结构分四部,根冠在前来保护。

胞小核大生长点,分裂细胞多无数。

停止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增长度。

表皮细胞成根毛,吸收水分无机物。

根毛区内有分化,生出导管搞运输。

这样的“收场”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三、运用诗歌民谣等来增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诗词或歌谣等语言形式来引入本节的讲课内容,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应用得体,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引用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朗诵后,在经过教师有表情地对“落叶为什么不是无情物,是怎样化泥护花”的讲解,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的和是怎样循环的理解。且文字优美耐读,我想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我在讲季节与植物的关系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森林的作用时,引用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树林在绿化美化环境中的作用时引用了“绿树林边舍,青山郭外斜”。讲温度对叶绿素的影响时引用了“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用花”。这些诗词、歌谣,使生物学课堂上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教师一方面要博览群书,广采博撷,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勤于动脑,善于提练出一些概括性强、且上口好易懂易记有感染力的语言产品,供教学中选择利用。讲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的突出变化和第二次分裂的突出变化时则分别以“顺口溜”作小结:“同源染色体变化大,配对联会又交叉,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自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两极,数目减半进‘二家。一‘点裂(一个着丝点分裂),二‘体开(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N→N,等数在。”这种语言不仅难懂的知识通俗化,也教给了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漫画,以图释文,增加生物知识的语言色彩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蕴含丰富生物知识的生动形象的寓意深刻的漫画,易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例如,在讲完森林对环境的保护后,某位教师选了一幅《无题》的漫画作为小结。画面上所有森林只留下滥伐后的树桩。在一片沙漠中有一人牵着一头骆驼,另一人显然是想买却又摇头感叹“唉,骆驼又涨价了!”这幅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而且对所学知识有强化记忆的作用。

五、善于从文学语言开头,以美为始

美是诱人的金苹果,美最能唤起爱。“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孪生姐妹,翻开人类科学史和艺术史,我们不仅看到,古人幻想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已成为今天的现实,而且还有许多想象本身就是科学的预测和经验的总结。我国古代的“望梅止渴”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淤泥”等本身就渗透着科学真理和实践。

如讲《内分泌》这一章时,教师这样讲到:“你看过歌德写的《浮士德》这本文学作品吗?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美的真谛与魔鬼订了契约,饮了魔汤,从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成为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在讲完故事后,教师紧接着说道:“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一种诱发人体从幼年进入青春期的魔汤,这种魔汤就是hormone——激素。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这样讲,把虚构与真实,神话与存在联系起来,达到了情理结合。

有人说,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会使知识变得栩栩如生。艺术的真谛在于唤起爱,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人热爱,教人求真,正是教学艺术的伟大魔力。

总之,运用语言艺术,提高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加上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王炳照.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2]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

[3]刘义炜.生物学教学.1999,(3).

[4]杨远和.生物学教学.1999,(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