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4-06-03

刘 杰

[摘 要]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广度、频度和利用度直接关系到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文梳理了社会支持的含义,并综合阐述了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来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支持 大学生 研究综述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多重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就已存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作为科研对象和学术概念,学术界对社会支持含义的理解至今都未达成共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都从自己领域的视角出发,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就现有的研究来看,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李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支持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贺寨平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认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1)行红芳从社会支持的狭义意义上作出理解,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行红芳,2006)Seeman,T.E.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界定,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帮助个体认识到引发困境的事件,并找到解决困境的资源和策略)、工具支持(提供实质的服务、财力支持以及特殊援助)、情感支持(用关心、安慰等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三个方面。(Seeman,T.E.,1991)

尽管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理解未达成统一,但综合他们定义中所包含的要素,可以将社会支持概括为:(1)它是个体对外界的应激反应的回应;(2)它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个体与外界互动。(3)它的内容既包括客观物质类的支持也包括主观体念类的支持。(4)它的目标是使个体重新恢复到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中。

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提出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媒体舆论导向及社区团体等角度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及服务。我国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是微观层次的研究,即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量表或一些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测试,以了解和分析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还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例如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本文将对以上几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二、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来源

社会支持来源分为正式支持系统(政府和社会服务系统等)与非正式支持系统(家人、亲友、邻居、伙伴等)。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个人的社会网络,即非正式社会系统。

张磊通过对北京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有家庭、朋友、亲戚、同学、老师、其他人等。其中,来自家庭方面的社会支持最高,而来自老师、亲戚、同学的支持程度最低。(张磊,2008)李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求助范围比较狭窄,更多地寓于个人的密切关系网络,而非陌生人或权威专业人士。遇到烦恼时的倾诉对象,选择最多的是亲密朋友,选择老师和父母的较少,选择心理咨询人员最少。(李超,2005)唐燕、史文调查发现家庭仍是最主要的支持源,同学和朋友给予的支持主要在安慰关心方面,团体和老师给予的支持比较少。另外,有的大学生在遭遇急难时,更愿意向陌生人寻求支持,如网络聊天。(唐燕,史文,2007)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

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主观支持得分平均数高于女生,但男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平均数低于女生,且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水平。(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2003)而李超研究发现女生寻求社会支持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李超,2005)崔小梅,郑权,吴洁的调查同样支持这一观点,即女生更善于在社会中寻求支持帮助(崔小梅,郑权,吴洁,2002)。

2.年级因素

唐燕,史文通过对重庆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从客观支持来看,大四获得的支持最多,其次是大一、大三、大二。从主观支持来看,各年级的差异并不显著。从支持的利用度来看,从大一到大四均处于下降趋势。一、二年级学生愿意请求别人帮助的情况较多,而三、四年级相对较少。在“舍友支持”项目上,大一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在“恋人支持”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得分依次递增(唐燕,史文,2007)。

3.专业因素

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研究发现艺术类和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客观社会支持得分较高,体育大学生在主观支持上高于其它专业。(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2003)崔小梅,郑权,吴洁的调查则显示文科男生社会支持程度各方面都大大高于理工科学生,社会支持程度总体也是文科女生高于理工科女生,体育类大学生的各项指标的平均数除客观支持外均高于文理科的大学生(崔小梅,郑权,吴洁,2002)。张磊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观点,他认为在社会支持总体情况上,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并且差异均十分显著(张磊,2008)。

4.地域因素

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的研究表明农村被试的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得分平均数均高于城市被试,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2003)蒋怀滨的调查结果与此结论相悖,他指出生源地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无显著影响(蒋怀滨,2008)。

5.性格因素

李超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与“寻求支持”显著正相关,即越外向的人的寻求支持的比率越高;人格特征中内外向因子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即越外向的人的人际信任度越低;人际信任度与寻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另外,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因素是影响“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深层原因,人际信任度对“寻求社会支持”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内外向”因素来起作用的。(李超,2005)

四、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1.与自尊的关系

张奇、王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结构、性质、评价均有显著正相关,其中大学生的情感支持和同学朋友支持分别与大学生自尊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因果关系,并且高自尊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的大学生(张奇、王锦,2007)。

2.与孤独感的关系

蒋怀滨研究发现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都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因此,社会支持越多,孤独感越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影响相当突出,对孤独感存在极显著负向作用(蒋怀滨,2008)。

3.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陈图农、周丽芳指出心理健康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和社会支持来源均有显著相关,并且家人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不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而朋友或同学以及师长的支持反而具有预测作用。这表明大学生不再局限于家庭的关系,而关注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注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从社会支持类型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看,情绪性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说明社会支持的多少并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的社会支持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陈图农、周丽芳,2007)

五、结语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所得到的结论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但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测量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结构、类型等所用的量表和工具未统一,因此无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地比较。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并没有对所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结论的真实度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摆脱“一对一”的社会支持思维模式,重点研究社会支持网络如何对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积极发现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为社会支持理论的系统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材料,以弥补这方面理论研究之不足。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

[3]行红芳.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J].中州学刊,2006,(3):120.

[4]Seeman,T.E. Social tie and health: The benefit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nals of Epidemiology.

[5] Shelly E. Taylor “Culture and Social Support: Who Seek It and W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7):354-362.

[6]张磊.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74-206.

[7]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8]唐燕,史文.重庆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J].职业与健康,2007,(9): 687-690.

[9]李艺敏,李永鑫,李惠民.河南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34-35.

[10]崔小梅,郑权,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体育学报.2002,(6):78-79.

[11]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93-99.

[12]蒋怀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5):97-100.

[13]陈图农,周丽芳.大学生不同社会支持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05-107.

[14]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1-3.

[15]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1987,(4):183-1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