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洪剑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高校学生的发展变化也亟需做出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方法和启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校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者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针对在校学生学习和活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在管理、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的教育标准,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
一、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多是采取问题管理的模式。所谓的“问题管理”,即管理人员往往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采取一种“独断式”的单向活动,片面强调学生管理者的权威,主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教育和命令;用较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缺乏动员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并且侧重惩罚,辅之以以正面表扬、激励。这种管理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思想上以管理者为中心。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思想,不仅常常使工作局限于形式,而且由于各自为政,使得作用于学生的力量不能形成合力,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甚至有时使得学生不知所措。
2.管理模式上以事后处理为主。当下的学生管理侧重于对事发后的严肃处理,忽视了对事件的预测、预防工作。这样的学生管理者就像“消防员”,四处救火。另一方面,许多通过预防措施本可以避免发生的问题,许多能够及时处理和控制的问题,由于延误了时机错过了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管理方式上侧重于以“管”为主。各高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实际情况是管理机构设置得越多、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管理本身出现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时,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命令手段,通过“压、控”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大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兴趣去关注。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本主义反对人心理的低俗化、动物化和机械化。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领悟人自己的本性,不再依靠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评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而人性的发展是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因此,教育应当深入到人的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尊重人的存在,致力于发现和发展人的价值,培养人的个性,发挥人的特长。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突出受教育者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状况,提倡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使教育过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反应。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我们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主体,任何管理权力和制度都不能压抑学生主体的发展,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要从“集体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作为追求目标,而忽视了个人的权益。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从“集体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更新。
其次,要关心学生,民主管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主体-客体”式的,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要服从命令和要求。而人本主义教育观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主体-主体”式的,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可以由学校和学生这两方主体来沟通决定,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要的是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都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另一方面,要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才而进行。
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建设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导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和专门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而是要突出帮助和引导作用,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学生管理者要把每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一分子,善于总结和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碰到的困难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间接达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真正达到最佳的管理形式——“管理就是为了不管理”。
第三,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以及管理的过程突出人本主义色彩。好的制度还要靠良好的手段和方法执行,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学生管理方式有教育、激励和行政处分,管理方式选择以人为本,那么,教育和激励就是我们主要的管理方式,而处分则是前面两者的补充。学生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人性化更多的是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有平等的交流沟通的渠道,保证给学生一个充分说话的权利,这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
最后,认同学生的自我实现,尊重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懂得学生正常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动机、情感、欲望、价值、责任等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充分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的潜力。尊重学生个人行为的完整性,强调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50-57.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陈乃林.人本教育观概要.江苏高教,2005,(1).
[4]宋晓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5][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6]皮江红.从问题管理到自我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