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探讨

时间:2024-06-03

任帅钦

[摘 要]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实验研究,探讨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探索野外生存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野外生存训练 身心健康

“野外生存训练”,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孤岛等野外环境中,不完全依赖外部提供的生存、生活物质条件,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的训练。它以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作为一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将野外生存活动列入体育课程中实践为主要手段,以野外生活为主要形式,使学生从中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体育学院2005级运动训练专业的26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40人,女生12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野外生存以及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和书籍,从中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的探讨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调查26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5%。

1.2.3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对30多位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的学生进行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野外生存训练的必要性

2.1.1野外生存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之一。而现在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调,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1.2野外生存训练对身体的促动作用

野外生存训练是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性质、设置、结构、内容、建设、评价有相互支撑、联系、转化、依托的纵横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之中,很少经受过挫折等方面的教育,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

2.1.3野外生存训练对体制体能的发展

通过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教学,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体质的增强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基础。

2.2野外生存训练具有较大的心理效应

2.2.1野外生存训练能健脑益智

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埋锅做饭,下河捕鱼,分辨可食植物,搭建帐篷宿营,获取食物和水,如何看地图,使用GPS和罗盘等野外基本生存训练技能;学会如何处理有毒动植物、受伤、迷路等紧急情况。

2.2.2野外生存训练可使人情绪乐观

野外生存训练,使大学生深深感到,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和嘈杂,面对美丽、沉静的大自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和净化,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这既令人心悦诚服,也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2.2.3野外生存训练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同学们在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共患难;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中,学会了与人相处,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尝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快乐。

2.2.4野外生存训练可使人意志坚强

野外生存训练,是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一个检验。对学生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训练中增强学生的体能,并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3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促以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1野外生存训练必须以健康为理念,身心健康并重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任务的旧观念。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教育学科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野外生存训练心理健康的观念和知识而造成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了实现教育的一致性,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2.3.2因材施教,合理负荷

在野外生存训练中,不宜有过大的运动量,因为过大的运动量一般都是超生理负荷的,超生负荷的运动量回导致心脏、肠胃、肌肉骨骼不适,使人感到极度疲劳。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所以,过大的运动量还会导致在心理上的不适,出现厌恶情绪。运动量过小则不能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达不到通过体育锻炼身心的目的。因此,只有中强度的运动量,才能对人体的机能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3.3野外生存训练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有运动快乐感

以知激情。知是情的基础,认识越深刻情绪也就越稳定。为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科学价值或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另外,讲解时要注意层次分明,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以趣激情。兴趣能为人类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所以,在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教师要把教育的内容变成学生看来是符合其需要的东西。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更具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对2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可以看出:在野外生存训练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3 结论

野外生存训练的活动场所是远离人群的自然生态环境,活动项目较多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学生在参加野外生存训练活动时,要把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尤其参加由学生自己组织的、需在野外过夜的活动,必须要经过学校有关部门备案,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并进行野外活动基本安全保障常识和技能培训。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通过有意识地计划和组织,在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克异等.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研究概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3,(1).

[2]张惠红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韩宏义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3.

[4]刘擎等.野外生存[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