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 静
[摘 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职院校青年大学英语教师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年龄段所共有的普遍问题等原因,正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本文立足于教师职业特点、大学英语课程特点以及青年教师职业周期特点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一、引言
早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有:在工作中表现出倦怠和烦躁的情绪,甚至丧失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对所服务的对象态度消极、麻木;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评价偏低,缺乏成就感。1981年,马勒诗(Maslach)等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人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去个性化,即个体以消极、否定或冷漠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降低,在工作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
教育是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因此,近年来,对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已经延伸到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专业工作者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杨秀玉、孙启林,2004)。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本身的职业特点,也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这个问题并非一定发生在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身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青年教师也遭受职业倦怠的困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年纪轻轻的教师在说:“我的教师生涯快要结束了!”“还要30年才能退休,接下去的日子我该怎么熬!”诸如此类的话语。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一样不容忽视。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失眠、头痛、焦虑等。以上的不良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反过来又会加重职业倦怠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正常发挥教学水平。教师的职业倦怠致使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愿意再花时间钻研教材,寻找新的有效教学方法,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教师也会忽视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学生缺乏去了解的动力,态度冷漠,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如出现教完一学期后仍然不知道学生姓名这样的状况。教学对课堂的组织不关心,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影响,态度消极、未对学生或者教学工作投入情感的教师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学生反倒因为教师的敷衍而对课程不重视。
三、高职院校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赋予太多责任,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与角色价值观并不总是一致,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常常会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顺从作为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教师的生活圈子相对比较狭窄,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高,相比男教师,女教师释放压力的途径也较少,积压久了势必对教师的身心都产生不良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繁重的工作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但是,教师数量的增加速度又赶不上学生规模增加的速度,使得教师的授课任务加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其授课对象面向整个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要经常性承担周课时18节的教学任务,每天都疲于奔波在各个教室之间。另外,教师岗位不同与其他,工作时间并不能简单以正常上课时间计算,它往往需要占用大量课堂外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及试卷等。所以,教师上下班时间界定不明显,为备好课、准时批好作业,很多教师都会把工作带到休息时间。此外,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还要担任其他学生教育工作,如班主任、职业指导师等。
随着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无论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科研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超越教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更让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倍感压力。同时,社会发展促进了知识更新,而教师原本的知识体系再也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提升,尤其是学历提升。学习、工作与科研等多方面因素让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成绩上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已经处于下游,而大学英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其总体英语水平又处在就读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下游,英语基础可想而知。如今的课堂教学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英语更是一门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课程。但是,就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很多尚未具备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或者讨论的语言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认真准备了一些有趣的话题或者活动让学生来参与,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根本不参与,致使课堂效果不理想,最后又变成教师的“独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也较差,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很少在课外主动接触英语,甚至连上课内容都不花时间巩固,英语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教师就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无论认真准备与否,结果都相差无几,工作失去成就感。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所承受的考试压力也不容忽视。很多院校都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窗口学科,努力使本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超过其他同类型院校,从而显示自身教学上的优越性,因此,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制定通过率,并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与教师考核挂钩,以此来督促教师教学。陈秀娟、林永成(2008)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学校对英语通过率的要求对其工作产生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教授那些英语基础特别差的班级时,压力不亚于辅导学生参加高考。与此同时,外界与学校领导不理解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都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全球交流的常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英语学得好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非英语专业人士的英语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英语课似乎人人都能上,英语老师的自豪感逐渐丧失。由于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接触的内容都是相对比较浅显的英语知识,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觉得自身的专业知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很多,而外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也普遍不如专业英语教师高,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学历、职称低,语言基本功差,知识结构不合理,这让大学英语老师心理上产生自卑感。
3.青年教师所处职业生涯周期的特殊性
进入工作岗位前,青年教师对职业的理解都是处于理想化的状态,会把教师这一职业想象得很完美。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工作后,会觉得上课没有想象中简单,组织课堂活动没有想象中轻松,学生没有想象中那么配合。因为自身知识、能力、经验的欠缺,虽然青年教师有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愿意付出很多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效果往往却比不上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上青年人普遍急于求成的个性,更使得青年教师不断遭受挫败感。在同行中,青年教师由于资历浅、年纪轻,在分配任务时,往往需要承担更多教学或教学外的任务,但是青年教师所得的报酬却不能与老教师相比,强烈的反差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不平衡,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学校的发展势必要求有更多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大部分青年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在职称还是学历上,都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为了优化教师结构,在争相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也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来督促在职教师提升自我,有些院校更是提出“非升即离”的政策。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突破,青年教师必须提升学历和职称。但是,很多学校只管出台一次比一次严格的规章制度,却没有给青年教师提升提供很好的平台,由着青年教师自顾自地摸索。笔者身边就有很多比较进取的同事想顺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立项,却苦于无从下手。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处于低职称、低学历状态的青年教师可能会成为学校首当其冲要解聘的对象,处于经济不景气的大前景下,青年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增加不少。
青年教师还处在人生的很多特殊时期,买房、结婚、生子、养孩子,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而青年教师往往因为职称等问题,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婚姻和家庭问题会给青年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
四、结束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率又较高,所以,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会影响到很大部分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又让教师相比专业英语教师更易受到职业倦怠问题的困扰。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差别,但是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相似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都应该努力寻找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以此为方向找出对策,从而减少导致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改善教师的心理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 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Maslach, C. & Pines, A. The Burnout Syndrome in the Day Care Setting[J].Child Care Quarterly,1977,(6):6.100-113.
[3]陈秀娟,林永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究[J].高教探索,2008,(6):122.
[4]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职业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9):10-13.
[5]惠献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4).
[6]范木胜.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