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罗 玲
[摘 要]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现代,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心理健康的基本——自我效能感入手,探讨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试图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活动来探索培养和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希望本文的探索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所促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 培养
我国是一个受教育者众多的教育大国,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量表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外,心理不健康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会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的产生即“心理疾病躯体化”,从而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是急需人们和教师本人关注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石,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良好心理健康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师这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职业,不但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影响学生,更用个人的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正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学中的教师带来了各种压力:课后,老师、班级管理者、“代理家长”、心理导师等多种角色的灵活互换;课堂上,一对多的讲课模式的管理与授课等。此外,教育课程改革和变化,学生的个体多样性,自主权力的匮乏等也向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应对这些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除了需要外界对压力的客观处理外,更需要教师发掘自身的资源,如乐观感、归属感、自我效能感等。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个人对外界的心理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评价都是通过自我意识来对自我进行影响然后再影响心理成长。因此,我们需要从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基本点入手。
1.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1977年,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具体来说,班杜拉认为,“效能是一种生成能力,它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效能感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时间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人们对自己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不是知识、技能、能力,而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信念和知觉。所在场境因素的影响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影响所拥有物的技能或作用的发挥。“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本文认为结合班杜拉的理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教育的看法以及教师本身对自己能够给与学生以积极影响的信念和知觉。
2.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主要是在教育的情景下产生并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影响教师行为的选择。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情景下对教学活动和环境的选择。因为高估自己的能力会使自己遭受失败的挫折,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引发焦虑;而对能力的低估则可能使自己丧失自身发展的机会,遗憾终身的悔意会产生忧郁。其次,决定了教师的付出和坚持。面对困难和变化时,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将其视为威胁,引起恐慌和不安,不会努力投入和付出更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相反,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就会将之视为挑战和机遇,努力准备,积极投入和付出并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最后,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当教学或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自我效能低的教师会将思维和目光锁定在自己的不足之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低迷、无法振作;而自我效能高的教师则会客观的评价困难本身和自身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激发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从以上教师自我效能感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较少会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情绪上的问题,他们能够面对挑战并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焦虑或压抑、犹豫不前;能够对失败、困难等做出正确、积极的分析和归因;从而保证和维护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自我观念不但受教师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而且也受外界环境、政策等的影响。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人文环境)、国家教育政策、教师经济待遇等;学校环境-学校氛围、师生关系、教学条件、为教师个人发展的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这包括教师对自身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成功的体验和对失败和成功的正确归因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积极正向的自己或他人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有助于稳定和提高自我效能感;还有“教师自身生理与情绪的状态以及对与自己相近似的同辈的评价” 都会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三、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索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受个人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和支持,如全社会都努力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积极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的工作和心理负担;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发展的机会和途径,要关爱教师而不是当作教学工具来使用,尊重教师的权力和发言权,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教师评价与反馈制度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然而,如果个人这个主因没有解决,教师自我的效能感没有建立和提升那么不管外界再如何变好对教师个人来说还是不能适应,压力还是会存在。因而,需要对教师个人因素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不断进行尝试。
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大致有:交往法,即通过与他人交往来明确自我意识,关注他人眼中的自我促进自我以及他人对自我的正向积极评价来树立良好的自我效能形象;对比法,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尤其是同辈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优点的发扬以及弥补不足,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肯定自己的进步等;活动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积极有趣的活动来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效能感;反思法,教师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培养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这里涉及到使用积极性的从优势视角介入的归因的训练法。此外,还有正向强化法即一旦出现能够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或想法时予以强化。当然在以后的实践中将出现更多的方法途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笔者曾参与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心理成长的培训,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这些活动有效的结合了以上提及的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中的两种或三种。本文选取了其中一个活动以及活动后教师对活动的回馈与大家分享。
在培训中,培训者曾经带着教师们做了一个叫做“成长五部曲”。这个活动是为了重新经历成长的过程,疏导成长中的情绪障碍。活动用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到成年五个阶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肢体语言表征,用猜拳的方式进行。一旦在竞争中失败,又重新开始。循环反复中,有的教师很顺利就跳出了成为成人,还有的教师总是处在婴儿阶段但他们也没有气馁继续坚持到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大组分享中老师们发现:“这种成长就像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在活动中,我们能很好的体会自己的成长历程,挫折与困难是难免的,关键是在遇到挫折时能积极面对,平静心态,疏导情绪,努力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收获。而且经历了困难,人才会更加成熟,如果一直是一帆风顺,可能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主观意志可能会比较脆弱,体验挫折的经历然后获得成功,才会更有意义。”可以看出,在活动中老师们逐渐正向面对困难和压力并想到积极面对和处理。不断地自我省视,积极地处理与学生还有学校的关系,正面与之沟通情绪,体谅学生和学校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将是教师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四、结语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教师这个以“爱生爱才、善启善诱、勤学敬业、以身作则”职业心理特点的用心和身体去服务的行业更需要关注这个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现今,国内外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生活幸福感的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91.
[2]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37).
[3]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2.
[4]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1-82.
[5]杨楠.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
[6]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