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教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时间:2024-06-03

刁 帅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教师素质 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挑战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则肩负起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教师的最大价值是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改革与发展的今天,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成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时代呼唤改革,改革需要突破。当前,在为克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而开展的教育改革的综合性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教师素质

1.人格力量的“教化”。人格,简言之即德。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格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感情、言谈、举止、道德信仰的综合表现。理想的人格具有示范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就注意“身教”,提倡“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具有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的学其传授的技能,即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只有“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才能“游于艺”,其教学业务水平才能达到一定境界。如果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艺,是教学系统中的硬件,是实用之用;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是虚无之用。“实用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教师如果把自己对学生的人格感召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看起来“虚无抽象”的人格因素就会发挥“无限之用”,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

2.自身情商的提高。A.善于认识自我,了解自身感受,成为感觉的主人,生活的主宰。B.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智控制情感,抵制诱惑。C.善于自我激励。教师要敢于直面挑战和挫折,在自我激励中发现自身优点,发掘激情,树立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拓深自己的认识,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创造的灵感,不断确定新的目标。拥有博大的胸怀,不但是现代教师的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D.善于理解和倾听。教师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更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重新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E.善于团结协作。只有和谐的教师群体,才能使个体教师更好地发挥才能。

3.教师应具备的能力。A.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不断获取、搜集、加工信息的应变能力。B.具有清醒的、严谨的逻辑、思考、综合分析、组织学生迅速增长才干的能力。C.具有语言的精确表达和文字交流能力。D.具有洞悉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能力,即了解人和社会与外界全方位的交流,永远站在社会进步的方面。E.具有个人生存能力,要有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F.具有职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加以分析、诊断其发展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有效处理面临的问题。G.具有在教学中灵活的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善于运用含蓄和幽默的教学机智,调整与和谐师生关系,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H.具有卓有成效的创造能力。有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的探索性问题,综合新观念、新思想的能力以及认识事物发展趋势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转变教师的原有教学目的观。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及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学生观是现代教学论中的一个整体范畴,也是现代教学论构建的一条主线。

2.转变教师的职能。随着社会、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职能与角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师抓住教学各环节,事必躬亲。而现代教师则应该从“教”转变为“导”,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指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学会掌握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辅导学生疏通心理上的障碍,诊治其心理上的疾患,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辅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激发其主动性;教师充分尊重其主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现代教师应放下“师德尊严”的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做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既为人师表,又是良师益友。教师应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换。正如叶圣陶说云:“教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继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为善教者也。

3.转变教学观念。提到“教学”,常听到这样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并被当作至理名言。从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角度看,确实具有一定意义。但对于今天科技的发展趋势,似乎有违教学规律。首先,教学应是生动、变幻而赋有灵韵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枯燥、呆板的工艺流程,如果学生只是装水的“容器”,教师只是倒水的“工匠”,只见物不见人,没有人的灵性,更奢谈能力的培养,人格的铸造。其次,舍本求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体现其主动性、能动性作用,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再次,教学目的性有问题。传统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而不是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机会和权力;不是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去从学习中获得能力,从而开发潜能的让学生会“学”。爱因斯坦说得好:“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反思,要让学生“舀水”喝,这可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重新定位。只有让学生在“舀”水过程中学会选择,去获取自己欠缺的东西,这才是以“人”为本,教学才会具有主观能动性。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芳,主编,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刘芳,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