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

时间:2024-06-03

廖咏梅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品德教育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即成人化、教条化问题,方法和途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即改进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 问题 内容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逐步更新品德教育问题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为培养国民高素质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摸索出了十分重要的经验。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如何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这个竞争与纷繁的世界中如何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质的飞跃与创新,完成“科教兴国”的大业,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民族道德做背景和条件,中国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德育问题尤其是学校的德育问题又最为关键。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的道德,胆识、气质、品行、精神、诚信、责任感、同情心等基本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要在“学会做人”这一目标上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努力使祖国未来的栋梁,天之骄子们树立好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说德育问题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立根之本,是铸造灵魂的根本,我们决不可轻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观念、方法、教材、评估标准等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德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社会转变时期,德育工作遇到了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在知识经济和市场化浪潮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中小学生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教育现实当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到处都存在,从总体上来说,德育应该是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部分,我们之所以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适应性,是因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进入WTO之后,在经济生活不断变化并与全球连为一体的时候,学生们成长的环境已变得日益复杂。因此,学校德育的方式与策略必须有所调整与改变,否则就会出现落后、过失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了德育的效果与质量,尽管我国德育教育已有几十年的改革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德育的发展与完善。

一、存在问题

1.德育的成人化、教条化问题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德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内容和途径进行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然而,在今天的德育工作当中,有许许多多学校却并没有这样做,许多的中小学教材,尤其是在城市里面,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教材都趋向于成人化,一些空头的大道理讲了许多,概念也有许多,一本思想品德书下来有至少一半乃至2/3是诸如此类方面的教条与理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却很少,尤其是一些社会上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会去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加以说服,比较科学的解释,缺乏来自对德育问题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在对中小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上,如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与同学和睦相处,尊师爱友,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都教育的很不到位,很不如人意,在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错误现象。对于未成年的教育对象,过早地轻易草率地判断学生素质的高低、好坏也是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另外,我国的德育还存在着教条化问题。德育的教条化问题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内容在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严重脱离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即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出入,师生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释现实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大都是从书本理论第一页讲起直到最后一页,从理论到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使原本应该是理论联系的“活生生”的德育工作变成了呆板的说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是面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的,需要广大同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教条化的说教只是常常围着书本转转,不会也不敢去涉及社会上一些负面的问题及现象,使同学们觉得书本与现实相差太远,难以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难于理解甚至不理解为什么社会是一个样,而书本上却是另一个样——一切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完美的。

2.德育方法和途径的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和途径,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例外,德育工作当然也不例外。在德育工作中,方法和途径上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败。在我们的教学工作当中,也存在着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科学依据,缺乏师生互动的体验、生搬硬套、比较单一等等。比如,以前在德育课上,老师讲的都是死的东西,要背的。尤其表现在政治课上,一些概念、条条框框往往是老师要求学生要背熟的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生硬,也很传统,像古代满口“知乎者也”的先生背“四书五经”一样。一些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们都为了“应急”,应付考试,在黑板上抄下几百个问答题和填空题,从早上6点背到晚上12点,试问:“这样的背诵方式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如此下去,长此以往,中国的德育水平何时再上一个台阶呢?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无多大用处,违背了德育中应包括意识、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影响作用。教师不能只靠课堂45分钟教学和有限的德育活动来满足学生,应加强自我意识的防范,改善教学方法、多动脑筋。在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教育方面上,要从整体上从重新构建德育的教学工作体系,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改变德育工作的状况,丰富其德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寓教于乐,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德育工作在整个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稳固。

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的是,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和教育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有益经验,从《三字经》到四有新人,这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事故,这些我们都可以用来作为良好的教材来教育学生。我们在引用这些故事、典故的同时,要因时利用,利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总是老生常谈,不能在经过老师的教育之后一些好的典故让学生反而觉得没多大用处了,这样的德育工作将是很失败的。因此,在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我们老师应该少花力气、多动脑筋、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要相信学生有良知、有基本的判断力,要敢于引用社会上一些有争议、有异议的负面事例。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方法陈旧的弊病,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让学生在思想上又上一个台阶,有了质的飞跃。

二、如何改善德育工作

1.改变与调整德育工作的内容

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问题,大家已司空见惯,认为实施德育工作是一种必然。然而,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目标不仅仅只是重外在的表现和过场,而是更深层次地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与内心思想,如“助人为乐”、“疾恶如仇”等较高的道德境界。有了明确的目标,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和调整。过去,我国的德育则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等。内容虽然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与学生们之间的现实或理想差距很大,其产生的效果也有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对于如何认识家庭和社会,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善待自己与他人、如何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或许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的话,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得到了德育上的指导,更可以是德育与现实生活拉得很近,便于学生理解和体验。我们可针对在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改革,不断补充和丰富新的德育内容。如学会关心社会和学会宽容,教学先教会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入手,进而过渡到对社会的关心是符合德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的,应学会以一颗博大的心去宽容他人。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果没有宽容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则很易引发误会和矛盾,给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障碍。另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变为一种契约式关系,除了国家和团体要对个人履行责任和义务外,个人也要对国家和团体尽责任和义务。

2.丰富德育的形式

与德育工作的内容一样,德育的形式也应改变。一是以一些“形式主义”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要将德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将一些深刻的道理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中。二是一些以教学大纲德育课内容为对象的有系统的班会、学校团队等活动为形式的专们性教育,这些却不仅要从德育内容上改变,而且也要从其形式上改变。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开一些德育课或德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学科目标,是一个由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紧密结合的有机系统,是一个集学习、实践和体验于一体的发展过程。所以,德育工作在校园的实践当中,应通过讨论、讲课、模拟、阅读、文艺、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去体现,学校学生应通过不同的课型、课题展开讨论等。在与社会的联系过程中,可通过社会调查,开展有益社会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和体会到德育的价值和作用。另外,我们也应加强德育的互动性、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尽管会产生一些作用和效果,但必须改变的是,要给学生更多发表见解、意见的机会,更多展示的空间,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成熟起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的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学会互相倾听,达到互相沟通、理解的目的,另要广泛宣传和普及思想道德观念,因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实施德育的形式时,要兼顾发展学生道德意识、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丰富学生道德情感这三个方面的任务。

从某种角度来说,德育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教学当中都渗有大量的德育工作。如果德育的形式太古板、太单一、太生硬,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切社会实际,不符合德育对象——学生的特色,那么德育工作就做得不到位,不会被德育对象——学生所折服。因此,在德育上要改进的方面有很多,形式的活泼、多种多样将直接会影响到德育的效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世伟.论大学课程道德教育的科学机理与实效性.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周建忠.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德育促进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9,(2).

[3]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6,(10).

[4]李小鲁.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化.现代教育论丛.

[5]孔燕.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6]李大健.论高校德育贴进生活的路向.思想教育研究,200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