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赵琦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一直研究的问题。运用兴趣导入,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要更新传统观念,充实自身知识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对于教学的评价在于知识传授,也在于学生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所以,素质教育教学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初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课堂教学中低效率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老师教学方法上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原因。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得更好的成绩而学习,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比如,培养情感、增长见识,提高生活能力等。如此不仅与开展教学活动的初衷严重相违背,还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如何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积累学生知识,又提高学生能力呢?
由于初中生年龄的关系,他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需要一定的兴趣支持和驱动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投入,很认真,甚至到了苦口婆心教授的地步,可是到最后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习内容中,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思考相关知识;二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坐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为了应付。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借助它们的教学优势,多维度刺激学生感官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勇于参与的意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给学生教学《乡愁》这首诗歌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一张特殊的能让很多人一看就想起家乡的图片,再配上有关乡愁的轻音乐进行情境導入,为学生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巧设引趣情境。如余光中《乡愁》中的“愁”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这个“愁”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没有相同之处,等等。有了之前充满趣味的情境导入,再加上课堂氛围的营造,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就活了,情感也被调动了起来,这无疑会使接下来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可见,有趣的导入,是实现成功教学、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
情境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出现的,它的模式就是通过把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中这样一种方式,实现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增强学生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内容,从而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积累知识的兴趣。比如,对于一些对话式的文章,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老师不要像别的课文一样让学生统一朗读或者默读课文,这样体现不了这种课文的独特性,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话语体会其性格特点及文章的主旨思想。老师也可以作为引导者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体会学习的乐趣,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目的。首先,初中语文老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师为纲”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核心,主张把课堂教学转化为与学生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倡导与学生的积极互动,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个教育目标;其次,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知识传递时,要把充实自身知识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需不断拓宽知识面的学科来说,老师更要充实自身,提高专业知识,充分做好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合格的知识传递者。只有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把足够丰富、全面的、有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老师不但要重视,还要认真践行。
总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阵地,老师要坚守这一主战场,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