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春燕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针对性地对学生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正确地引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规律基本需要需要缺失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是研究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和研究。
最近,笔者学习了一些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书籍和视频讲座,觉得获益匪浅,对一些在教育工作中很头疼的学生和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将结合我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对基本需要的理解和认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生存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和尊严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中,第一个层次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不会出现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如果第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自动出现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在这五个需要当中,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和尊严感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学校,学生关注老师是否严厉、冷酷、过于威严等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教师要注重调整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感,满足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出现爱和归属的需要。很多教师往往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于爱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对团体、对教师归属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是大部分老师的共识。学生的一些问题的产生,如喜欢破坏教室里的公物、与别的学生吵架、打架、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往往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很大关系。以前我曾接过一个比较乱的班,在接过来的第四天,发生了一件事:值日生一起做值日,成绩不好、“爱惹事儿”的学生小磊把地扫干净了,成绩好、又乖巧的学生小杰把桌凳排整齐了,其他同学也都把各自的任务完成了,本来很好了,但是因为小杰在早上收作业的时候把小磊的作业落下了,而小磊也没做完,这样小磊发现后就偷偷把作业拿回来了。老师发现后,小杰怕老师责备没承认自己落下的事儿,还给小磊“告状”,老师没听学生小磊的解释,说小磊撒谎、这次根本就没交、一贯不交作业(其实不是总不交的)等,进行了严厉批评。小磊知道这个老师不会相信他的,所以也就不再辩解。但很生老师和小杰的气。所以,小磊装作一个趔趄把桌凳又弄乱了,小杰也不甘示弱,在地上撒了水,两个人吵了起来。但最后怕给班级扣分,还是都把班里值日做好了才离开。第二天,小杰同学觉得委屈,向我反映了这件事。我在调查、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我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在我说小磊和小杰集体荣誉感都很强的时候,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小磊的诧异,因为他“这样的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给班级拖后腿的,是班级的累赘”,以前的老师、同学都这样说,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这样。我又进一步说出了这样下结论的原因。因为他们两个虽然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两人在做好值日后相互进行了破坏,但担心会给班级扣分,还是把班里都打扫整洁后才离校的,这说明心里装着班集体呢!听了我的分析,那种剑拔弩张、准备据理力争的紧张气氛得到了缓解,然后我让他们都在我面前一一对整件事情进行陈述,对李磊不按时完成作业,在受到委屈后不向老师说明情况,以及故意弄乱桌椅进行报复等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对小杰身为学习委员,为班级同学服务给予肯定,但对工作疏忽后不如实向老师反映情况,在小磊弄乱桌椅后,往地上洒水进行报复等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最后,两同学各自说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对方道歉,而且达成了互助协议:小杰帮助小李学习上的一些事情,如教给他不会做的作业题、课上没听懂的知识点等,小杰则帮助小李进行一些活动(如书法、朗读等比赛)的发动工作、组成员有事情时帮忙做值日等。作为这件事情的一个重要补充,我又找了那位任课老师,向她详细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诚恳地与她交流了观点。她也觉得这件事情的处理有失公允,以后会全面了解,公平处理的。
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班集体对这个学生是否接纳,学生对班集体是否有一种归属感等问题。教师和同学是不是公平、客观地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友善地、真诚地对他进行了帮助。而不是简单的把他归为“问题学生”,进行全盘否定,把他定位成一个“坏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因为一些可以改掉的坏毛病,怎么就成了“坏孩子”“班级的累赘”?!试想,如果我只是批评李磊同学,甚至不给他辩解的机会,对于他来说公平吗?他以后会不会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批评孙杰,对于孙杰以后的发展会有积极作用吗?他会不会因为自己给老师留下的成绩好,乖巧懂事的好印象就可以做一些手脚,冤枉那些“差生”抑或其他?细细想来,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个同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纯真、正义的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其实,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更希望为班级做贡献,为班级争光,帮助同学,让老师和同學看到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所有人看到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们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想让班级因为他们的努力而更好。人没有归属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犹如林孟平博士所说:“当一个人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教师对“问题学生”要公平、要宽容、要包容、要接纳,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通过真诚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学们的认可,从而获得归属的需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所有的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的尊严和自尊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包括对自己的信心、能力、特长、技能、成绩、独立等各个方面的一种尊严感。二是来自于其他人对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自于他人的尊重。比如在班级是否有威望,自己的长处是否被人看到,等等。当学生在老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思想方面、学习方面取得进步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欣赏、同学的尊重,进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向善、积极的动力,当这些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事半功倍的境地。
当然,一个学生的家庭成员的结构、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内部关系的状况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消极情绪,处处充满敌意与不信任的家庭的时候,他会觉得家庭里面没有温暖,找不到正能量的因素,只是感受到处处充满了训斥、苛责、危机四伏、窒息的状态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深藏不安,孤独,不自信,从而导致人格的扭曲,甚至心理疾病。当一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家长也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家庭因素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要齐心协力,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需要缺失,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