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4-06-03

李宪忠

【摘 要】阅读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第一大问题,教师对于指导学生阅读也深感棘手。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难度大、费时多、效果差的大难题呢?本文着重从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咀嚼 联想和想象 迁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点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字斟句酌”与“咬文嚼字”

一些优秀的范文,常常在文字、词汇功夫上有过人的地方,阅读时不可忽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快与课文产生共鸣。如鲁迅的《风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如果我们在上课时抓住重点字“重”、“堕”,指导学生咀嚼其义,学生很容易看出在这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文“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当时作者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因为当时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一直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又因为“重”、“堕”是第四声,本身读起来也有沉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就加深了。一篇好的文章炼字上都是有讲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反复“推敲”的贾岛,无一不是在炼字上闻名的大家。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还原他的文学本味,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学大家们这些精辟的语言岂是几

堂课能悟得清楚的,课后也要积累运用,通过揣摩与字斟句酌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二、“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特别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比较对照”

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中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的几篇文章就可以串在一起比较阅读,加深认识,得到一种独特的感悟:《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谈生命》(冰心),《人生》(勃兰兑斯)和《孟子二章》(孟子),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感觉人生哲理,杰克伦敦为了生存可以啃狼啃过的骨头,可以喝一头病狼的血,但拒绝吃病狼吃剩的自己同伴的骨肉。可是换作自己的同伴在同等条件下可就不一定了,这是不是生与义的冲突呢?西方的人本论思想与中国传统“舍生取义”文化,你想赞成谁反对谁,生命到底该怎样度过,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有相冲突的关于人生与生命的看法,这就从宏观上引起了学生重新细读课文,潜心思考,甚至受到启发引起更多的关于生命的人生文章的回忆。比如,会想到《生命、生命》(杏林子),《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紫藤萝瀑布》(宗璞)等,在反刍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取信息、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

当然,阅读教学的方法千万种,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2008新课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名家经典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3]王先荣.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2004,(09).

[4]张琼,陈翔.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2004,(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