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朱国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过渡转型时期的小学高年纪学生受到越来越多影视、网络等方面的影响,美术学习兴趣在渐渐淡薄。怎样使小学高年纪学生保持对美术学习不减的兴趣,本文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手工课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变”制作工具、使用材料、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四个方面一改传统手工课教学面貌,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 新形式 手工教学
手工课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美术活动。但不知何时起高年级的学生对手工课的兴趣减弱了。记得有一次要上《新年的礼物》,学生一看是设计制作贺卡,马上就体现出没兴趣的样子,甚至个别学生还说:“老师,别上了,做了半天还不如商店里1元钱买的好看呢!”全班哄堂大笑。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世纪的学生受到影视、网络等方面的视觉冲击的极大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时期,在美术学习中出现“断层”。在新形式下,怎样使小学高年纪学生保持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让传统手工课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一、“变”制作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否帮助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中获得更多成功,得心应手的制作工具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点。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工工具在造型设计、材质使用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发展,手工工具更加专业化,功能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诸如打花器、压图器、花边剪等专用配套适合学生使用的手工工具。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这些新式的工具带进课堂。以《新年的礼物》设计制作贺卡为例。当向学生展示运用新式的工具制作出的贺卡时,学生表露出了少见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事半功倍之效。这些新式的手工工具弥补了该年龄段学生写实能力还不够强的缺点。只需几张彩色纸,利用切割出的图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思维,就可以拼贴出不同的富有个性的新年贺卡,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二、“变”使用材料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传统的手工课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大都以卡纸和橡皮泥为主,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材制,丰富手工课堂教学,在使用材料上笔者进行深入挖掘和大胆的改变。
我们的生活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这之中有许多可以成为我们手工教学中很好的材料。再以《过新年》制作各种鞭炮为例。在传统手工课堂教学中,一般是先让学生用卡纸卷成鞭炮圆柱形,然后在上面进行装饰制作成各种鞭炮礼花。笔者将使用的卡纸改成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柱体废旧材料及其他综合性材料,这使学生对材料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师激发兴趣后马上进入到构思创作中。不同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事物,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制作出的作品也更有创造力和特点。
新课程标准在这一学习领域提出,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变化手工材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的制作材料,不仅加强了手工课的趣味性、应用性,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手工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将学生当作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前制作完成手工作品,上课时先展示,后按顺序示范制作方法、步骤,而学生只需根着一步一步地学,完成课堂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如《家乡的美食》一课,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课前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各种美食,请学生欣赏品尝导入教学,精美的制作、直观的感受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主动探究的动力,接着通过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拆开看一看、试着说一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尝试探究、发现,讨论解决,兴趣一下达到了顶点。
新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真真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
四、“变”评价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小学高年段手工教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包办代替的太多,手工课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制作好的作品,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制作出的过程方式,是否有创新却漠不关心,导致孩子形成“标准化”手工作品缺少创意和个性。因此,手工课的评价也就停滞在关注学生制作的终结性评价。这对眼光愈来愈高,动手能力逐渐降低的高年纪学生来说,无疑是条“超高”的评价标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教师评价打击下对手工制作失去兴趣及学习的欲望。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特别需要被人肯定与欣赏。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更是激起学生乐学的动力。教师一句简单激励或表扬的话,能大大增强学生进行创造的信心与勇气。因此,笔者在手工课堂评价方法上进行优化式的转变,多给学生鼓励,多赞美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欲望。如《自制小相框》一课,评价时设制出“创意奖”、“制作奖”、“合作奖”、“装饰奖”等,以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为主,再结合教师点评,多发现学生制作过程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无疑是手工课“画龙点睛”的一笔,成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跨越“断层”,树立信心重要的一环。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美术家、设计师……它主要是一个整体素质的培养。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手工教学特有的魅力,以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和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进行的手工课教学,使学生增强兴趣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收获和发展。“变脸”后的手工课仍是美术课程中高年纪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