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刘昌生 汝玉林
[摘要]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教育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更注重对学生“人”的特性的尊重。尊重学生,首先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发扬民主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尊重学生 师生关系 人格
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教育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更注重对学生“人”的特性的尊重。教师应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正面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当教师的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发扬民主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必须遵循一条起码的原则:人格平等,相互尊重。这条原则在我们今天的学校里,自然更应该起协调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师生关系毕竟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既可以向学生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去实行;又应当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这种权威性,反过来也对他产生了更大的约束性,要求他比普通人更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正如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而不尊重学生,那么,他的一切要求最终都会落空。
我们知道,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长,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被国外有的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性断乳。”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来管头管脚;自尊心很强,要求别人把他们当成人一样对待;爱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心理性断乳”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青少年就容易发生心理反常,性格变态,或者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者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者不听劝告,与成人闹对立,要么口服心不服,当面答应,背后反对;要么公开对抗桀骜不驯。因此,你要成功地教育青少年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们。
尊重学生,首先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所谓“人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做人的资格,对权利与义务有自主的资格。因此,所谓尊重学生人格,说到底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如选班干部,评“三好”学生这类事,学生往往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倾听他们的要求,指导他们自己来做好选举或评选工作。这就叫尊重学生。如果教师自以为是,干部由他指定,“三好”由他点名,样样“越俎代庖”,这就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又比如,当学生犯了过失、错误时,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说服教育,与人为善地给以真诚的帮助,而不能变成严酷无情,使学生感到惧怕。徐特立说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去批评他们的坏处,要从思想上彻底给以改造,而不侮辱他的人格,保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由此出发,他非常痛恨教师体罚学生,认为这是“野蛮的事情”。既要使学生认识错误,又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这才是真正对学生人格、意愿和感情的尊重。在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看到水果摊上鲜红的苹果,就顺手拿了一个吃起来。摊主抓住他,向他的班主任老师告状,说孩子“偷苹果”。是不是“偷”呢?班主任老师并不没有轻易下结论。把孩子找来谈话后,才了解到他在家里吃东西,从来都是自己拿的,这一回看到水果摊上鲜红的苹果,想吃也就拿了,根本不懂得“拿”和“偷”的区别。于是,班主任老师从日常生活例子讲起,由浅入深的帮助孩子分清拿别人的东西和拿自己家的东西是不同的,循循善诱地指出:“不经允许是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要是拿了,别人要说你,这是‘难为情的事了。”老师为了不伤害孩子了自尊心,巧妙地避开了一个“偷”字。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像医生治病一样,精细察看病人的病情,然后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地做好思想工作,就在于其思想上真正确立了尊重学生的观念。如果说教师对一个年幼无知的儿童也要讲尊重的话,那么对其他中、小学就更应该处处尊重、爱护了。
尊重学生,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发扬民主作风。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到一所流亡小学去参观,为那里的小学生们互教互学的精神所感,便作诗赞扬他们。其中两句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他当场把诗念给孩子们听。有个八九岁的孩子立即对诗提出批评:“我们这里不光大孩自动教小孩,小孩也自动教小孩呀,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那有什么奇怪呀?”陶行知听罢,连连点头称是,当即把诗改成“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是个学识渊博、声誉卓著的教育家,可对一个八九岁的娃娃还如此尊重,师德何其高尚!我国古代还有“一字师”的故事。有“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都说明教师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吸取营养。
总而言之,师生之间虽有长幼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真诚交往,亦师亦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教书育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