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付彩萍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之原则,作重点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 课堂提问 提问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逐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二、把握提问原则,有效实施课堂提问
1.激趣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的问题,平铺直叙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课堂氛围,而设计富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要用铁皮做一个长1米,横截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出水管,需多少铁皮?”这样的一道题时,可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设计趣味问题:“明天,老师家里要做一个如上题所述的出水管,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究竟该买多少铁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于是,我又问:“做这个出水管需几个面的铁皮?”学生很快回答出:“只需四个面的铁皮。”继续追问以下几个问题:“需哪几个面的铁皮?为什么?这几个面的面积该怎样求?”这样,通过学生的思考很快就学会了解这道题的方法。
2.针对性原则
即在设置问题时,问题内容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和所问的学生的能力相当。
(1)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具体要求:首先,对学习新知识必备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提问。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思考性问题,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其次,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三,提问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规律和本质属性,起到“点睛”作用。
(2)针对学生能力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用层次不同的问题来满足处在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才能有效地发挥提问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O”不能做除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针对较差的学生,只问他们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是什么数。但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问他们“O”做除数为什么无意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后进生可及,也使优等生有思考的机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答出题后的满足感。
3.准确性原则
教师提问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要能精确切入问题的实质。切忌提问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要做到“三不说”,即与问题无关的话不说,多余的词语不说,不能准确表达问题内容的话不说。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的教师问学生:“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表达上显然是不准确的,问题是错误的,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回答不上来。而把问题改成:“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问题的表达就很准确了,学生也就能回答出来了。
4.适度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适当的深度和广度。问题不能太大、太深,也不能太窄、太浅。问题过于肤浅,只关注简单结果,学生只做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难以启发思维的主动性。反之,如果提问过难过偏,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难以把握和接受,甚至思维脱轨、停滞,也会造成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学习效果。例: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可问学生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如果不注意问题的深度,再问学生“为什么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太深了。
5.启发性原则。《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教学实践证明,启发性强的提问,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彼岸。同时,对学生掌握一些分析推理的方法也很有帮助。例:教学“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通过诱导、启发,让学生归纳出这个法则。先出以下几道题,巩固以前所学的计算法则:8/9÷4(分数除以整数)、4÷2/5、14/15÷1/3(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问:“怎样把这两种题目的计算法则概括成一个统一的法则呢?”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用“分数除以整数”概括行不行?如果用“分数除以分数”来概括行不行?以上两种假设很容易被学生否定。我再接着问:“那我们该用‘什么除以什么来概括这些算式的计算法则呢?”学生马上说出几种不同的说法。在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后,师生概括法则: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6.探究性原则
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这种提问是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比较、联想、推理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年级“认图形”时,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笔者的提问中包含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究活动:(1)找图形;(2)说图形;(3)折图形;(4)拼图画。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折一折和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三、问题注意
1.“提问”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要有一定的时间,时间不可过短,这样学生回答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
2.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做答要及时评价,要充分肯定。评价、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更要激发学生的提问和评价的主动性,让“提问”、“回答”、“评价”充满整个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
3.正确处理“提问”原则间的关系探析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还不止于此。在具体使用时,可独立使用,也可综合使用,我们应正确处理“提问”原则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龙梅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2]韩龙淑,涂荣豹.数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偏差现象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