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蒋小娟
[摘要]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中首要的条件资源,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内生性,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灵感,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积极生成;用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况和鲜活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但切忌盲目追求生成,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 生成性资源 动态生成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重视了客观存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堂资源还不够关注或缺乏应对经验。而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成就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灵活性,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所谓生成性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
一、促进教学资源的积极生成
1.激发学习兴趣,构筑对话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克林伯格说得好:“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如在学习“力”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神舟七号问天取得了成功,‘嫦娥计划的更高目标是我们中国人登上月球,那么在月球上可以进行哪些科学探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一些调皮的学生说起太空可来劲了,有的说翟志刚在太空上行走时有一根绳子系在身上,月球上也须有一根绳子才能行走,否则宇航员会飞走;有的说因为没有大气的遮盖,宇航员能更清晰地看到划破长空的流星……在学生对话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然后分析归纳月球上仍有引力,宇航员不会飞走,月球上没有大气无法形成流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生成许多可用性资源。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叶澜说得好“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2.创建实践机会,构筑操作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视了学生探究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机会,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课堂不再按照预设发展,而是充满了无限的精彩!如在讲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橡皮泥做成碗状后能浮在水面,让学生来分析在一个小池塘中停着一条小船,当船上的人将船上铁锚抛到池塘中后,小池塘中的水面将怎样?学生想了又想,就是想不出,老师让学生利用刚做过实验的鸡蛋壳、橡皮泥、盛水的烧杯,先把橡皮泥放在鸡蛋壳中,橡皮泥和鸡蛋壳浮在水面,记下液面的位置,再把橡皮泥放入水中鸡蛋壳仍浮在水面,观察液面的位置,学生很直观的看到后面的哪一次液面低。上述案例中,教师机智地抓住了学生的“真实经历”,完成了物体浮沉条件的这一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结果不是教师直接讲授出来的,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出来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捕捉、筛选生成性教学资源
1.关注学生言行,增强捕捉能力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即时闪现出来的,而这些时机和现象如果能被老师及时敏锐地捕捉、灵活机智地激活、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教育家叶澜说得好“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眼睛都能眨巴眨巴地看着你(指教师),或是你提的一个问题学生感兴趣、很有反应,这时工作的愉悦感就会触动你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反而会越来越注重教案,往往就按着自己的东西讲下去,从而打消了互动的积极性,上完课以后,师生双方都会觉得这堂课没劲,原本一堂精彩的课,就会因你的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使生成性资源流失。如在做了一个“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后,装篮球用的一只塑料袋还挂在杠杆支架上,结果一阵风吹来,一只塑料袋胀得很大,但杠杆仍趋于水平状态,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却主去地举起了手,“你有什么问题?”,“老师,袋中装满了空气,为什么那根杆子仍然是平的?”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问得好,然后,讲述为什么杆子水平的原因,这样井中提一桶水时弹簧称的读数大小,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依据教学目标,筛选有用资源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作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可通过争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如在《科学》七年级第二册《植物的一生》时,老师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老师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也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想到这里,老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老师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三、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
1.巧抓随机事件,促进动态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育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卢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进入小结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花那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呢?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课时详细探究的知识,但确是学生的“独到见解”。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老师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尽量简洁地介绍了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法。学生的问题看起来在情理之中,但实际上却在质疑“有悖常理”的事实。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而教师却正好利用这一歪打正着的问题实现了研究方法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满足的神情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那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总之,课堂上,我们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乘机提取,点石成金,乘机进取,顺水推舟,乘机转取,见风转舵,乘机借取,移花接木。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发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2.巧用动态生成,绽放教学精彩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和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在讲述溶液的质量分数题时,把100克质量分数为24﹪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2﹪的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老师计算后结果加入水的质量为100克,这时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老师加水的质量刚好等于溶液的质量。老师讲述如果浓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也就溶质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两倍,即所加水的质量就是溶液的总量。由此,老师马上又出一题100克质量分数为24﹪的溶液要浓缩成48﹪的溶液要蒸发掉多少克水?学生很快就算出了需要蒸发50克水。老师巧妙运用动态生成的资源,轻而易举地解答了下一个题。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
四、切忌盲目追求生成,防止在生成中迷失
时下,确有不少教师,盲目追求或者苛求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场面,仿佛不这样做,就是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比赛课、公开课尤其如此。笔者认为,无论怎样,课堂教学都不能不讲究效率,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有了,又谈何生成?谈何所谓的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精彩大可不要。从这一层面上看,生成有时需要搁置。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时大气存在压强,老师用一只玻璃杯一张硬纸片做了一个实验,但老师急于想再用一个实验来证实大气存在压强,用一个密封的矿泉水瓶用抽气机抽气,矿泉水瓶变扁了,老师让学生解释其中原因,学生答不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场面,教师就说瓶内外存在压力差。这时,教师已经偏离了大气存在压强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先用力压扁瓶子,再用抽气机去抽气,这个实验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随时随地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的摩天大厦,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表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才可能从一节课的精致走向每节课的精彩,让科学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神采飞扬,教学也定会因这些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参考文献:
[1]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教育与管理,2006,(7).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