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陈新颖
在运用和使用教材上,我们还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懂得语文教材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语文教学大语文观念教材使用课堂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堂理应是激发学生母语兴趣、令其感受母语美丽的第一场所。只有这样,才会令其获取语文学习的永久活力,实现语文的终身学习,使其一生浸润于母语的世界中,汲取民族文化之精髓和魂魄。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体验到工作的真正意义,在教的过程中进入审美之佳境,在课堂上展个人之品位,品工作之快乐。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的体现。它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全面贯彻语文素养养成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不能只顾知识、能力这一部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怎样使用教材
王文丽老师说“无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只要抓住语文的本质,课上的扎实有效,这就是一节好课。”在运用和使用教材上,我们还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懂得语文教材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单就课文而言,他最初的存在形式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只是为了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这种文本的原生价值承载着知识的传播、情谊的交流、消闲等价值,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然而,一旦文章被选入教科书,作为语文教材的形式存在,它的核心本质不再是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多少现成的信息,而在于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范例、典型、机会、空间和过程。
三、如何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真
语文课关注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要上出语文的特点,要上出语文味。
1.要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无非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体会把握有关语言文字的描写。大前提是,要把这些人物归还到文章整体当中去,始终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语文学习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位置,要整体的读,不要把文章肢解,破坏文章整体含义,在读中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抓住文中语言文字,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的相关词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这里面的词语理解,也一定要放入整个文本环境当中,绝不能望文生义,更不可断章取义。
2.语文教学要突出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也很主要,因为它承载的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可以说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要先从品德入手,然后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不能完全扑在思想性上,还要关注语文课的知识性、文字性。让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就要求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训练要多于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不要讲的过深,要节省时间来训练学生,文本只是一个例子,看你用来干什么,要是都分析课文,那么大家的课上的会是千篇一律,因为某一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家的理解差不多。所以要想让语文课上的百花齐放,就要注重教材的训练价值,学会寻找语文训练点。比如基础知识的训练,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会认、会写的字,在阅读分析课文时随时遇到的典型的、陌生的、含义广泛的生字词,我们都可以进行随机的语言文字培训。于永正老师主张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生字,也可以作为自我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课外阅读中遇到生字,立刻查字典,理解字义再组词,还要把这些字记录在“识字本”上,还要评出识字大王,调动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四、要找准课堂教学中的训练点
语文训练主要为“听、说、读、写、思”。“思”,课堂上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特征,还可以就课文中的某个词语进行本意与文中含义运用对比的思考。
“听”与“说”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内容,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段,要做到“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由于目前的应试教育,偏重书面作业,忽视听说训练,机械的重复抄写字词,无针对性的大量做课外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封了学生的嘴巴,这样做不仅听、说的单项训练受挫,学生的语文综合更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听说训练。在课堂上,把学生的识字、学词、造句、连句成段联系起来,由字学到词,由词学到句,由句学到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在家庭作业布置上,可以让学生听一则新闻,听个故事。第二天,把听到的内容讲给同学听。这样既锻炼了综合性学习获取资料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听话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对小学生来说,如何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读带说,以读促思”。
首先,要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文章,感受整体美。
其次,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那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有所顿悟后,才能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切记不要没有体会情感而作做的读文。这也符合于永正老师提出的“老师要敢于说跟我读”这样的范例引领理念。
第三,有效地指导朗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第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运用很准确,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写”。在教学实际中,“写”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训练。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写作。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发挥丰富想象力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也可以根据某篇课文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和辩论赛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有趣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