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难点与策略探讨

时间:2024-06-03

黄姜榴

摘要:新课改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倡导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就目前情况来说,不少教师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化,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中,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教学难点也增多,教师的责任重大。全面分析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难点 策略

一、教学难点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划重点,给重点,让学生着重学习某章节的知识内容。其实在课程进度安排恰当的话,没有所谓的重点,只要把难点都攻克了,重点也就不需要了。相比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暂时性。也就是说难点并不是一直是难点,当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了难点问题,这个难点也并非难点了。下面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剖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分别对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教材层面进行分析。

1.缺乏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会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缺少提问、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常常听着、听着就思绪跑偏了;不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教学指导语。其实,以上种种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数学学习本来就比一般学生落后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是普遍缺乏兴趣,在学习中的表现力和克服意志较为薄弱。他们主要表现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如课听不懂、题做不出来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一次函数学习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无法静心投入学习。

2.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把习惯和行为举止联系在一块儿,却不知道习惯的养成对于成功来说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而数学如此强调思维与逻辑的学科的学习更加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提高效率。孩子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状况和条件也认识不足;学习缺乏明确目的,有时候孩子们喜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儿;面对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学生没有太强的自制力,任由自己的习惯来,从而助长了自己的坏习惯,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3.数学方法运用不得当

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数学的理解,偏重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应用和归纳能力则较弱一些;做题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4.知识点多,难度大

初中数学不像小学数学内容少,概念少。进入了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会发现在章节的学习中,很多概念都没听过,看着书本上的概念自己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像小学只学了自然数,自然数的运算等简单的知识,但是,初中却包含了有理数、实数、勾股定理、反函数、扇形、弧长等等的知识点,不仅陌生,难度还大,既得理解概念,形成自然的思想,还得学会解题。

5.教师课堂设计缺乏互动

许多教师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愿望,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因为对如何提高课堂互动实效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课堂互动效果不佳。尤其是数学这门课,有理数、无理数、方程、几何图形、二次函数、解三角形等的学习,不像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那样,教学方式丰富生动,互动易于实现。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课堂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完美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6.缺乏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表示,发散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也不追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唯一性,而是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师讲解题型时,教材给的解题方法就是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正确的解法是唯一的,教师改卷时发现学生的做题方法不对但是答案对了也不给分,这在无形中在暗示学生你不能用别的方法解题,只能用书本允许的方法。这样一种行为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扼杀在摇篮里。

二、应对策略

1.调整教学节奏

数学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属于较难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从而学习兴趣下降。第一,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顾及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梯度设置习题和课时进度等,恰当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跟上步伐。第二,加强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应该多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学习,及时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多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兴趣。

2.培养数学习惯

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反复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解决疑难问题的目标,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有助于系统的学习与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要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开始,如每天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课后花1个小时进行知识的巩固;课前预习以提高课堂中知识点的即时消化能力;进行错题的收集记录,形成错题集,便于掌握自己不懂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方法归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例题解题思路的剖析和解题方法的讲授,注意举一反三,采取更加直观形象的解题方法,多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的解题方法很多,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类,像配方法、提公因式、作图法、构造法、反证法、面积法等,学生都可以将这些数学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形成自己解题时的大方向。

4.思维导图理清知识点

思维导图是对人脑的模拟,可以形象的称之为“数据库”,人脑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是差不多的。数学中的形象思维主要包含直观形象,經验形象,创新形象,意会形象。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解决初中数学知识点多,难点大的问题。例如在投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画思维导图。

经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的关系理清,还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

5.和谐师生关系促互动

数学教师通常都是比较严谨的,所以表现出来也是比较严肃的,但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与学生交流,课堂是两种信息的交流,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而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往往是建立心理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以爱为本;发扬民主;讲求参与效应;注重学生个性,多些欣赏眼光。只要做到了这些,课堂的互动就迎刃而解了。

6.一题多解促思维发散

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尤其是解三角形的题型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可以解题,例如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既可以作高、角平分线等的辅助线,也可以利用三个不同的定理来分别解题。辅助线的作法不同,解题的过程也会不同,从不同的定理出发,解题的过程也同样是不同的,但目标结果都是一致的。

三、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多、难度大,这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课改之后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的教学难点增多。但是,只要教师就难点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郑世雄.论初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2017,(01):4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