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作文的文体整合教学研究

时间:2024-06-03

周虹

摘   要:初中語文涉及的文章体裁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四种。各文体既各具不同特点,又具有许多共性。但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机械地理解文体,片面强调和夸大各文体区别,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课程标准、教材都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和“综合写作能力”,各地中考作文也大多“文体不限”,所以,在厘清各文体特点的同时,更需要对文体进行整合,开展文体整合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章体裁;文体要素

根据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各地中考作文试题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文体整合教学”的新课题,试图在厘清各文体不同特点的同时,开展各文体要素综合渗透教学,并提出文体整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文体不限”与“淡化文体”

初中语文涉及的文章体裁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含应用文)、抒情文四种。各文体既各具不同特色,又具有许多共性,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机械地理解文体,片面强调和夸大各文体的区别,使之相互独立,分畛设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写出的记叙文,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缺少思想观点和情感;写出的议论文,空洞无物,缺少事例说明和事实记述;写出的抒情文徒有感叹,堆积辞藻;写出的说明文更是枯燥乏味,乏善可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培养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的文章。

教材的安排,也充分显示出综合教学的特点。以统编教材为例,其以文章主题划分单元,再整合相似的文体。有关文体知识的介绍分散在各单元的写作板块中。综合分析这些介绍,不难看出,教材编写者强调的是在掌握各文体特征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各文体方法进行写作。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实践”,在要求写记叙文时指出,“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指导写说明文时也指出,“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既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也避免文章枯燥乏味。”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谈议论文写作时指出,“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抒情”的“写作实践”指出,抒情文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抒发要有内容,有凭据”。教材在点评阅读文章时,时常对综合运用多种文体形式的创作手法,予以高度评价。

再看近年来各地中考和高考试题对作文的要求,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大多“不限文体”,或“文体自选”“自定文体”,以便学生自由发挥。对作文的评分,也是几种文体通用评分标准。

“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分,“淡化文体”更不是不要文体,而是强调文体服从于主题,强调各文体要素的整合、融合和综合运用。所以,文体整合教学并非不讲文体、模糊文体、忽视文体,而是要在厘清各文体特性的同时,根据主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文体,同时综合运用各文体要素,以充分表达主题。

二、文体特性与文章共性

虽然学术界对文章体裁的划分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意见认为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含应用文)、抒情文四种。明确各类文体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必将有助于整个作文教学。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包括消息、通讯、传记、年谱、游记、特写、速写以及报告文学等。

说明文是以介绍事物特征、解释事物原理为主的文体,包括说明书、应用文、解说词、广告词、科普文等。

议论文是以论述事理、阐述观点为主的文体,包括评论、宣言、论文、专著,以及杂文、随笔、演讲稿等。

抒情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等。

此外,还有小说、戏剧等描写类文学体裁,有些学者将其称为描写文。

以上是各文体的各自不同特点。对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掌握各文体的共同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所有文体的共同特性,也就是文章所必须具备的共性:一是都必须具有主题,即立意、观点和思想;二是都必须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三是都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情真意切。

清代文史学家章学诚早就在《文史通义》等著作中指出,文章的“立意宗旨”和内容、情感是最重要的,要“有为而发”,要“言之有物”,要“情深清真”。至于文章的体裁,只要能充分表达主题和内容即可,也就是做到“文如其人”“文如其事”即可,不必斤斤计较和拘泥于何种文体。

三、文体整合教学策略

文体整合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有效整合各文体要素,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文体共性,夯实文章基础

文体整合教学首要的就是要突出文体共性。强调共性必备,才能夯实文章基础。要坚持主题为先、文体为辅,文体服从于主题;要坚持内容为王,言之有物;要坚持情真意切,真情实感。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躯体,情感是文章的血肉。三者缺一不可。所有文体都必须服从于文章的这三大共性,以更好地表现主题、内容和情感为原则。文体本身不过是文章的表达形式而已。一篇文章,表达形式不必一定,而主题、内容、情感必不可少。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牢牢抓住这三大共性。

与此同时,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题材一定要让学生能看懂,直白一点更好。有些地方的中、高考作文题往往比较“深奥”,让人“费解”,教师绞尽脑汁出作文题,考生则要费尽心思解读材料,挖空心思想立意才行,光审题就得花很长时间,一不小心就会离题、偏题、跑题。其实,作文考试绝不是只为了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作文题目、题材的优劣,不在于有多玄乎、多深奥、多难理解,而在于是否关乎社会、关乎自然、关乎人类、关乎生活。

(二)渗透文体要素,彰显文章主题

任何单一文体都很难单独完成文章主题、内容、情感三大共性任务,只有一体为主、多文体要素渗透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作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各文体要素的能力,切不可用文体要求去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

记叙文中可渗透议论、抒情和说明。为了使记叙的人和事更有意义,需要议论;为了使记叙的事物更准确明白,需要说明;为了使记叙的内容更生动富有情感,需要抒情。

议论文中可渗透叙事、说明和抒情。写议论文,比的是以事说理、论据是否翔实可信,所以离不开叙事和说明;阐述论点时,有时还需要富有情感,以增强感染力。许多议论文直接就是以叙事开头,即所谓故事式开头,开篇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以迅速吸引读者和评卷教师的阅读兴趣。

说明文中可渗透议论、叙事和抒情。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特点。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叙述、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的恰当配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这样才能将说明文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既突出事物的特征,又增强可读性,避免一般说明文容易犯的枯燥乏味的毛病。

抒情文可渗透记叙、议论和说明。写诗歌、散文,除了比抒情外,更要比是否“以事生慨”。借叙事、记人、写景、状物来抒发感情,更能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没有具体的人、事、物,单纯地抒情兴慨,写出来的诗歌散文就只能是词句的雕琢堆积,空洞无物,无的放矢。

(三)注重范文引领,强化改写训练

在教材中,一体为主、多体要素有效渗透融合的名篇佳作很多。教师要注重这些范文引领,鼓励学生仿写,同时强化文体改写训练,让学生能左右逢源地综合运用各文体要素。

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是记叙文,写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文中渗透了许多精到恰当的议论。如:“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杨振宁的《邓稼先》是写人的记叙文,文中借助许多抒情、议论,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了点睛式的概括和评论。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叙叶圣陶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却运用了很多评价性的语句,甚至是论述性的内容。如讲到品德,除直接评价外,还引用《左传》《论语》中关于“立德”“躬行”等的言论加以论证说明。且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社戏》、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文章,在记叙人和事的同时,都穿插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对彰显主题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文中有许多记事,还有许多形容词和抒情,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更是在说明文中融入了许多情感和排比句等,此文的原标题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引题“拙政诸园寄深眷”。法布尔的《蝉》是科普说明文,文中有情节,有描写,有故事,读来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教材“阅读提示”称之更像是一篇“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教材在名著导读《昆虫记》专题中也同时指出,《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法尔布对于昆虫的介绍说明,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这部书的魅力之源还在于其高超的写作技巧,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結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应用文,文章充分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手法,教材称其“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抒情诗歌,却又渗透了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既通过详写雪景形容“江山如此多娇”,又广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统治江山的历史典故,最后得出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英雄(作者自注“指无产阶级”)。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观点。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抒情散文,都将记人、叙事、状物、描景、虚构、演绎、联想、想象融为一体。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演讲稿,文中有许多事例甚至故事叙述,有大量的抒情描写,还有许多对引经据典的解释说明。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论述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文中使用了大量优美的排比抒情,又有对相关例证的精确计算说明,堪称散文式的议论文。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开头便讲解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题目,引出全文论点,文中又举了许多事例论证。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排比论证,有“东山樵夫”的故事叙述,更有直接的抒情议论,具体事例记述与多种论证方法融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语言表现力。

在以上教材范文之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教材以外的多文体要素融合渗透的名篇佳作,供学生模仿学习。

此外,教材九年级上册还专门安排了“学习改写”一节,并指出:“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同时指出:“改写和扩写、缩写,都是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的。改写时常常会用到扩写和缩写的一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改写,其实包括扩写、缩写,也是中、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所以,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开展文体整合教学、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