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述文写作的规范与自由

时间:2024-06-03

陈尚余

摘   要:论述文的结构有固定的模式,即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依照这个模式写的论述文才称得上规范。其中本论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基本式主要有横向展开式和纵向推进式,以适用于不同材料类型的作文题。按这两种模式写作,不会出现雷同的作文,是因为这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并且作者的思辨过程和语言表达弹性更大。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写作模式

一幢多层或高层的楼房,除了楼层不同,上下相应的房子,其结构基本是一样的,即客厅、厨房、卫生间的位置形状大小大都一样。然而房子经过主人装修并入住后,我们却发现,几乎没有一套房子是一模一样的,装修风格、家具的摆设、墙壁的颜色以及细节的设计等,都给我们全然不同的感受。其实,论述文写作的规范与自由也与此类似,规范是指文章的结构有固定的模式,自由是指体现作者个人的差异性的内容的选择、思考的深度、语言的温度等。

众所周知,论述文的结构无非是由三“论”组合而成,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论述文、议论化散文乃至杂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这个“宗”。考场论述文如果不按照这个模式写,很容易被判为文体不规范。一般而言,三“论”之中的本论部分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论部分的展开也是有规范的,基本式主要有横向展开式和纵向推进式。横向式是按照作文话题涉及的各个对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的结构形式。纵向式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一种结构形式。

如果作文材料是“社会新闻(事件)”类,那么采用横向展开式为佳。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据媒体报道,某知名游戏主播,曾是省高考状元,读完清华本科、北大研究生后,放弃所学专业,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网络游戏行业中。目前,她在某网络平台拥有超过100万的关注,微博上也有超过90万的粉丝。

这则“高考状元、名校才女成游戏主播”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热议。有媒体质疑她从业的目的:为赚取更多的钱。有同学惋惜:不该放弃社会地位高的建筑设计师岗位而投身于世人不太看重的游戏行业。有学者叹息:高考状元、名校才女成游戏主播实在是“人才浪费”。也有网友大力支持,年轻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何不可?

对高考状元、名校才女成游戏主播,你有什么样的思考?

这则新闻事件涉及的对象有才女本人、父母、母校(师友)、主播行业、其他学子、文化传统等。针对每个对象,我们又可以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整理如下:

名校才女选择做主播: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正面)。

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反面)。

父母对女儿的选择:理解支持。

痛心失望。

母校(师友)的态度:理解支持。

遗憾惋惜优秀资源浪费。

对其他学子影响:激励学子勇于追求“自我”。

打击学子学习进取之心。

从主播行业思考:行业无贵贱,主播作为网络时代新兴行业,有远大前景这个行业靠的是“颜值”,吃的是“青春饭”。

从文化传统角度:才女的选择突破“传统道德绑架”——才女必须从事能够为国为家争光的工作。

才女遗忘了社会担当(社会责任)。

有了上述分析,再写文章就容易多了。支持名校才女选择的,可以采用积极正面的理解;反对才女选择的,可以采用消极反面的理解。而且,一般选择三个对象进行论述就足够了。

如果作文材料是“社会(文化)现象”类,那么采用纵向推进式为佳。推进式也是有基本推进步骤的,大致有思考原因、辨析概念、分析条件、观照现实等。例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作文题的材料讲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很难通过“找对象、辨利弊”的方式来写作,但可以按照逻辑关系纵向挖掘,让文章的结构“立”起来。

中心观点示例:“被需要”是健康人格必不可缺的心理需求。

思考原因:心理需求中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被需要”是自我实现需求得以满足的体现。(依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

辨析概念:辨析“被需要”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前者包含在后者当中,是高层次的需要;前者表现为付出、奉献,后者常见的表现为索取。两者共同构成健康人格。

分析条件:“被需要”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其人自立自强,学有所长,受人信赖。

观照现实:现实社会中多的是“巨婴”,一味索取,自私自利,提倡“被需要”有助于减少“巨婴”现象。

以上是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展开模式。有人可能会担心,大家都照着这样的模式练习,那不就成千人一面了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基本不会出现两篇雷同的优秀作文。这是因为在规范之中还有更多自由的空间,正是自由赋予文章特点。

首先,“横式”和“纵式”两种结构模式都是有弹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这两种基本式可以交互使用,即以一种结构模式确立文章框架,糅合另一种结构模式中的某些环节,从而衍生出许多变式。也就是说,如果文章整体结构是横向展开式的,论述过程可以结合因果分析、概念辨析、条件分析等,反之亦然。例如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跟着阐述老师的职能作用,以解释“必有师”的原因,然后用“四组对比”重点讨论从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同时也告诉读者应该怎样求师。全文层层推进,纵横交错,极有说服力。

二是论述的轻重及详略安排,往往因人而异。论述文各环节一般不提倡平均使用力气。有的重点放在“思考原因”,论述为什么;有的对“原因”和“概念”稍作辨析,就进入“结论”,重点探讨“怎么做”……不一而足。例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文章先论述“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的呼声”,因为“我”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缺乏经验,必须倾听长者的建议。接着重点论述“我的作品必须有我”,“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非空有长度的作品。与这篇作文相映成趣的是,论述文写作的重点放在哪里,既要考虑读者需要,即读者需要知道“为什么”还是“怎么做”,又要考虑作者本人的写作积淀,即在论述过程中尽可能展示自己特有的风采。而后一点是主要的,不能流于人云亦云。

其次,思辨的过程是有弹性的。平庸的考场作文,往往只能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中心观点,而且例子也鲜有新意,然后简单说几句怎么做,结构简单呆板,论述过程“平面化”,不能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深入分析问题。而那些优秀的作文,总是能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将思辨进行到底。比如:思考事件原因有深度,有深度的原因分析能直抵事物的本質层面;辨析关键概念有效度,准确的概念辨析需要找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相似概念,例如“节俭”和“吝啬”、“青春”和“年轻”等,只有通过严谨的对比分析,才能把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述清楚;关照社会现实有重量,有的文章直击现实弊端,令人警觉,而有的文章找不到现实的切入点,浮于表层,隔靴搔痒……可以说,思辨的弹性远比结构的弹性来得大。

再次,论述语言的“自由空间”也是巨大的。达尔文说:“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没有光彩的金块。”论述文当然要强调理性,但也不能缺少情味,冷冰冰的分析估计不能赢得读者的好感。如果作者能够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修辞技巧,充分表达对事物的褒贬、好恶之情,那么文章无疑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表达要有“温度”,辞藻需要“亮度”。限于篇幅,兹不展开论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