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立意

时间:2024-06-03

沈惠芬

摘   要:教学立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观点、主张或视角,以及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高远的教学立意体现语文教学的广涵盖、远辐射和高格局。在教学立意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核心价值,整合点状的教学内容,找准立意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教学立意;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立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观点、主张或视角,以及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不是外在于人的有关语文知识的灌输及训练,而是对学生与生俱来所拥有的语言禀赋的唤醒、激活和存护,是师生在语言家园里的智慧寻绎、精神历险和诗意抵达。实现这一核心教学目标的关键,便是教学立意。高远的教学立意体现语文教学的广涵盖、远辐射和高格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七年级的课文。相较于以前的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新增的课文。以下,笔者主要以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确立教学立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说说你的童年生活,好玩吗?

2.谈谈你所知道的鲁迅。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百草园,找出总起句。

4.文本细读,抓住第2、4、5、7小节的重点句子,分析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5.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第9小节。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知晓种树之事,用老师给的句式来概括故事内容。

2.精读文本,发现种树之变(种树后,环境和人们有哪些变化?变化的仅仅是环境和人们吗?)。

3.领悟种树之意。描述牧羊人看到重获生机的村庄和人们时的神态和心理。你觉得牧羊人种植的是什么?理解英文版的题目“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種植希望与幸福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着“乐”字展开,教学中心明确,但是课堂停留在发现“乐园”、感受“乐园”上,立意不够高远,思维没有深度,因为“乐园”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还未挖掘出来。其实,教师可以把第一步“谈童年”和第二步“谈鲁迅”去掉,改为一个启发式的导入:“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鲁迅,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同时,在带领学生寻找百草园之乐(哪里乐,怎么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空间?从这样一个空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空间吗?”

如果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立意定位在感悟自由丰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空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上,那么学生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会有充分的领悟,对自己的童年又会多一份审视,对当下的生活也会多一点有意义的重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样的教学立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灵魂,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先是领着学生发现牧羊人无私利他的行为,再利用“变化的仅仅是环境和人们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发现牧羊人从利他到利己,通过种树治愈了自身的伤痛,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也获得了平静和幸福。笔者以为,这堂课的教学定位于对“助人者自助”的理解上是一个比较恰当且高远的立意,“助人者自助”也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种比较圆满的生活方式。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对生活的涵盖与辐射,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格局。高远的教学立意的背后,是一位语文教师思维的远见和深度,这种远见和深度将带领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观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构建更有价值的人生。

那么,如何进行教学立意?

一、抓住教材的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教学到什么深度,教学立意定位在哪里,并不是因人而异的,而应该是由文章的核心价值决定的。有时我们误以为立意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往往只看到了核心价值的某一部分。比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笔者曾在苏州听过一位名师的教学,他撕心裂肺、声泪俱下地朗读了全文,最后以一首自己写的诗歌结束课堂,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这堂课受到听课教师广泛的质疑:这样撕心裂肺的朗读明显不符合作者平静隐忍的语言风格。这位教师只关注了课文中写母亲的部分,而放弃了其余。教材的核心价值在整体,而不在局部。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只见树不见森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是支离破碎,抓住只言片语得出的解读,是很容易违背原意的。”[1]

二、整合点状的教学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一段的教学,有教师让学生比较了“撒”(些秕谷)和“放”(些秕谷)哪个词用得好,讨论了“将绳子一拉”的“一”字能否去掉,并得出作者用词精妙,教学就此结束。这样的教学,没有整合教学内容。其实,教师应该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词能体会到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捕鸟之难,进而体会捕鸟之乐。再用朗读表现捕鸟的快乐,就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很多教师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之后,常常会苦于无法把点状的内容整合起来。这种整合的能力有赖于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感悟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在钻研文本上所下的功夫。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来辅助。比如“抓主茎”法,抓住主茎,侧枝、花叶也就长在其中了。如《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片段:

● (瘫痪后),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 (明白母亲的心后),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 (读完史铁生的故事后),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这样的设计,相同形式的问题形成一条思考的主茎,把写母亲的、写作者的、写自然的都整合起来,由人及己,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理性和丰富性、品位和魅力、广度和深度。

余映潮老师在《三峡》一文的教学中巧妙地用一篇短文总结课堂,让大家仿佛又经历了一次三峡之旅,使三峡的整体美景完整进入脑海——

师:《三峡》写景,采用画面叠加法。画面里有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了三峡奇美雄壮的景色。中间的省略号,请大家也用“连绵的群山”这样的五字词语表达,内容不可以重复。

生:(七嘴八舌)白色的急流、高悬的瀑布、奇异的柏树……

师:(边板书)我们把同学们说的句子串联起来,形成一篇短文来品读一番。[2]

《三峡》写景,采用画面叠加法。画面里有连绵的群山、白色的急流、高悬的瀑布、奇异的柏树、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长啸的猿猴、高耸的山峰、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了三峡奇美雄壮的景色。而余老师的短文,收集了文本精华,并通过自己的涵泳品味、模仿创造,发展成为自己的文辞风采,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样的课堂品位高、魅力十足。

三、找准立意的难点和重点

有人说,教学立意要符合学情,“高大上”的立意固然光鲜,但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则没有意义。高明的教师能够抓住难点、突破难点,走向语言的幽深处,顺利登上立意的高峰。

比如《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重点是知晓种树之变,教学难点是感受牧羊人植树之前的心境,因为文章语言简洁朴实,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是难以领会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把突破难点放在解读“失去独子,丧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选择来到荒地,一个人生活”和“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这两句上。突破的办法就是以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什么叫独子?为什么他选择来荒地一个人生活,而不选择一个热闹的地方生活?如果他有孩子和妻子,那他人生重要的事情会是什么?”讨论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牧羊人当初的心境是何等地绝望孤独,植树乃是他自我疗愈、重塑人生的方法。

又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教学立意应聚焦于宋濂刻苦求学的精神上,教师要抓住这个重点大做文章,在学生心中把志学精神铸成一座丰碑。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这些志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请你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说说。

1.“我”是宋濂——

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坚定地说……

当“我”现在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

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

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语文是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科,而“致广大”要求我们的教学着眼大局,有高远的教学立意,让学生站得高望得远,见大地苍山绵延,构建起广阔的人生视野,拥有深度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7.

[2]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J].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270-2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