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六儿
明明只是说了X明星的一句八卦,却被“脑残粉儿”从微博“追杀”到了现实;“脑残粉儿”虽然可怕,身边某同学“脑残化”后却进入了励志模式;更不可思议的是,明明自己不是“脑残粉儿”,听到有人说偶像的不好却分外不开心……天啊,这到底是怎么啦?
不是所有粉儿都叫“脑残粉儿”
什么是“脑残粉儿”?度娘是这样说的:“就是那些对于名人、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理智的人,现在网友们也将其作为一种自嘲,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极端热爱。”但是,等等,怎么样算是“极度”、“不理智”?不要为了表达“爱”就轻易说自己是“脑残粉儿”,“脑残粉儿”那可是有着严苛入门标准的。
记忆力惊人地强
虽然在考试时可能完全不露痕迹,但对于偶像的相关信息,“脑残粉儿”的记忆力却能让人直呼“惊人”——对偶像的生日、喜好倒背如流那都是毛毛雨,你以为“49岁的刘嘉玲穿17年前的裙子庆生”是谁发现的?他们甚至能为你还原她17年前的各个细节!
世界观分外简单
简单说就是:“关于我家X的一切,统统就是好!”即使某个撞衫事件中X明显占下风,但是,“脑残粉儿”真的不那么认为!而且这一逻辑还会无限延伸,但凡别人流露出一点对他家X的质疑,那一定来自敌方阵营无疑!不然,怎么可能不喜欢X呢?
想象力不一般
关于“脑残粉儿”的这一特质,有一著名吐槽微博说得好:“特喜欢翻明星微博里‘脑残粉儿们的留言:‘看你最近忙的,真的很心疼!——就像你俩经常见面似的;‘演唱会错过了,来道个歉。——就像人家请了你似的;‘答应我,不许不幸福!——就像恋爱刚分手似的……”
具备以上三大特质,才算得上是基本款“脑残粉儿”,对,就是基本款!你以为同粉一个明星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那就太傻太天真啦。事实上,“脑残粉儿”和“脑残粉儿”的差别可大着呢。
有人总结过“脑残粉儿”世界的坐标轴体系:
X轴为“更具体的喜好倾向”。
比如,EXO偶像团体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艺人?再比如,都喜欢“大幂幂”,那你是喜欢她和冯绍峰CP还是和李易峰?
Y轴为“粉丝权利体系定位”。
一路追综艺只求开心一笑的,成为资深粉甚至拥有自己的“粉丝”的,还有拥有偶像一手信息来源的等等,这里的差距可就大了。
Z轴为“迷恋或投入深度”。
这一层,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脑残”程度。
对比微博上关于明星的热点话题,常见脑残粉以破竹之势得胜,秘密大多就在这XYZ轴之分里。
据说在如此复杂的三维空间里,同一个明星的“脑残粉儿”也常常对掐,到了对外作战时早已身经百战啦。
那么,在这个空间里,你的坐标点是哪一个?每个坐标点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密码哦。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要轻易喜欢一个人,我们真的很容易“残”。为什么开始只是有点喜欢,后来却滑入了“脑残”深渊?几个心理现象足够解释明白。
光环效应
弹幕上常见粉丝间发生这样的争执:“这就叫好了?要是换我家X,甩他(她)N条街!”但事实上,X很可能从没在他们所说的这方面展现过任何能力。那么这位粉丝的结论到底是如何得出的?答案是,当喜欢上一个人时,你就容易不由自主且毫无理智地美化他,不然,“颜值高就代表一切”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证实偏见
每当有明星出现负面新闻,你都能看到“脑残粉儿”对偶像不离不弃的感人情节——不是他们没有是非感,他们就是能为偶像的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基于喜欢,所以即使面对负面新闻,粉丝的第一反应也是倾向于支持偶像。而这种倾向会驱使他们找寻一切能够支持自己的证据,即使真的铁证如山,足够“脑残”的粉儿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
广场效应
看过现场演出或比赛的人都知道,看现场和在电视上看完全是两回事,在周围气氛的带动下,即使平日里不是铁粉儿,也难掩心潮澎湃,这就是广场效应。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普通粉丝也会在特定环境变“残”,做出一些歇斯底里的“疯狂行为”。别急着否认,真到了现场,谁都会有点小小的出格。
综上所述,还是不要轻易地喜欢一个明星吧,因为我们好像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个“脑残粉儿”!对“脑残粉儿”的溯源,其实还可以走得更远一点,比如,为什么会喜欢上一个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偶像的美貌、才华、生存状态,其实都是我们所期望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偶像,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对这一想法作出衍生:我的偶像“高级”,我自然也就高级,而否定一个人的偶像,则意味着否定这个人。他怎么会开心呢?简直是在攻击人家的三观啊。
作为社会生物的人,会本能地倾向于将人们分为“我们和他们”(心理学称之为社会身份)。当我们把一些事物加上“我们家”这类前缀时,就意味着我们将它划归到了“我”的界限中,并会对其产生认同感和保护的欲望,“我的偶像”显然就在这个界限之内。
偶像当然也会带给我们正面影响。比如,追星能满足人们对依赖感的需求,抵消这个倡导“独立”的社会带来的孤独感。此外,偶像会像镜子一样让人看清自己的好恶、更加了解自己,而对他的认同、模仿和学习,会让我们同时对自己产生认同。另一方面,共同的偶像是多么好用的话题,轻轻松松,就让人得到了来自别人的认同——这两种认同正是安全感的来源。
狂热爱星,适度“脑残”
如果对“脑残粉儿”有刻板印象,那么劝你最好说服自己,因为“脑残”也许是一种状态,却绝对不是一种标志。事实上,人一旦有了立场、在主观上确定了自己的好恶,那么所谓的理性和知识就只会为这种感情服务。到了这个时候,高等教育什么的都已成为浮云。
不要做垂死挣扎啦,在信息不对等的恶性循环深渊里,在光环效应、证实偏见的神助攻之下,成功自拔何其难也。其实,非病态的“脑残粉儿”这个称呼更多只是一种戏称罢了,宽宽心,别太在意,更别对“脑残粉儿”恨不能“杀”之而后快。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脑残粉儿”吗?
多次写信给偶像阿姆(美国著名说唱歌手)却没有得到回应的Stan,在绝望中开车冲下大桥。后来,阿姆为他写下经典单曲《Stan》,这个名字也成为狂热粉丝的代名词。
在一些人通过偶像得到安全感的同时,Stan们却在偶像的影子中掩埋了自己。因为在Stan们的世界里,得到阿姆的回应,也许比什么都要重要(自体心理学称之为“镜映”效应,即相对于主体的需求,更强调也更重视客体的回应)。
现实生活中,更常见有人对与自己的偶像交恶或有利益冲突的明星“粗暴”相向,或制造谣言、恶语中伤,甚至有极端案例——发生人身攻击。这类粉丝不同于一般的“黑”,他们不能对爱与恨进行整合,当把爱投射给偶像后,就一定得将恨投射给偶像的“对手”。
有没有一点毛骨悚然的感觉?谢天谢地,这样的“脑残粉儿”与日常生活多少有一段看似安全的距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