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君哪得“凉如许”,当有妙法暑气消

时间:2024-06-03

凡夫

“避暑”一词最早出自《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当然,在没有冰箱、空调、电扇的古代,为了舒服地度过燥热的夏季,光躲在屋子里是不行的,脑洞大开的古人还发明了各种避暑利器。

建筑篇·避暑是个技术活

*冰窖藏冰,冬冰夏用

藏冰避暑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窖藏度夏的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是十二月凿冰冲冲响,正月里抬冰窖里藏。夏季里,权贵们就用这些冰来防暑降温、制作冷饮及食品保鲜。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来年夏天使用。并且,朝廷设有专职官吏负责采冰。

*避暑行宫

盛夏时节,皇族常常避开炎热到凉爽的地方暂居。《汉书·元后传》曾载:“初,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但是,古代去行宫避暑可不像现在的旅游度假那么容易,即使贵为帝王,去避暑行宫也不过是偶尔为之。历史上,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曾避暑九成宫,还有清代康熙皇帝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轩墀敞御园,草树静高原。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孙。”乾隆皇帝的这两句诗便是描写承德避暑山庄的。整个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地势开阔、碧草如茵、洲岛错落、碧波荡漾,绝对是避暑之地的不二之选。

*凉殿水亭

你一定想象不到,古代没有电,但皇帝和后妃们可以安逸地坐在“空调房”里吟诗作对。据《唐语林》记载:“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 唐代修建的凉殿,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张仲素《宫中乐》中“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皇帝如此消暑,大臣们纷纷效仿。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修建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的诗《刘驸马水亭避暑》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工具篇·别小看古人的脑洞

*冰鉴

冰鉴可以说是古代的冰箱,这种设备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分内外两层,上面还有盖子。人们往夹层里塞满冰块,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内层,然后盖上盖子,可以避免食物腐烂、酒水变酸。屈原《楚辞·招魂》中的“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说的就是夏季喝冰镇酒。

冰鉴还一专多能,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还能当成空调使用:夹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子打开,丝丝冷气自然会从冰鉴里冒出来。找几个人把冰鉴抬进卧室,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间四个角各放一个体积较小的冰鉴,室温会很快降下来。

*扇子

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提到了扇子这种最接地气的避暑工具。在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不乏情趣。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是要汗流浃背的。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比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瓷枕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些诗句都说明瓷枕是夏季纳凉避暑的好寝具。旷世才女李清照也在《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即为青白釉瓷枕。

饮食篇·吃货也怕热

*古代冰激凌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之后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汤饼

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消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吃汤饼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

*暑汤

在清朝,人们常常服用中草药避暑。根据《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伏天,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称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除此之外,民间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自然篇·逍遥山水,心静自然凉

*寄情山林

古代的文人雅士处处讲究,连避暑也追求文雅和低碳。对他们来说,大自然才是最佳的避暑场所。唐代诗人李白的《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诗人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让山中清风与裸露的肌肤零距离接触,是何等坦荡惬意!

白居易也喜欢去山林中避暑,他作诗云:“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六月的傍晚,诗人坐在轿子中,一面观赏着路旁茂密的草木,一面享受着清凉的山风,不知不觉中沉沉睡去,有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和心态,自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一路凉风”。

*湖畔听风

每当炎夏来临之际,古人会寻风亭水榭、柳岸树荫之处,嬉耍度时。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盛夏时分,一边赏荷一边纳凉,荷香伴清风,真是快意人生!唐代徐凝《避暑二首》里有:“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如此怡然自得,羡煞旁人!

*禅室修心

去寺院纳凉的也不在少数,白居易一句“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他还作了《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他在《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里也说:“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看来,调整好心态、具备超然脱俗的心境才是消暑的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