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萨拉
喜剧片是电影的一种类型,以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讽刺现实的思想内涵在电影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词典》对喜剧片的定义是: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讽刺或嘲笑丑恶,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喜剧中矛盾的解决常是正义战胜邪恶,结局都比较轻松愉快。
喜剧的历史
喜剧是戏剧的一朵灵动之花,戏剧是文化的一棵大树,文化则是人类文明土壤里生长的大森林。我们在森林中呼吸,用文明给予的生机,寻着花的芳香,不经意间来到喜剧开始的地方。
在戏剧的发源地古希腊就能够找到喜剧的花蕾。古希腊戏剧来源于对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丰收之神和狂欢之神)的祭祀庆典,以歌舞形式赞美狄俄尼索斯。公元前7世纪这种民间的狂欢逐渐演变为一种滑稽戏,喜剧便有了前身。
古希腊喜剧被史学界定义为”老式喜剧”,在老式喜剧中,讽刺常常蕴含在未必真实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是喜剧的重要前提,但在叙述中并不设置剧情的高潮结构。直到公元前4世纪,老式喜剧逐渐被式新喜剧取代,浪漫情事和家长里短取代了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讽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了喜剧最早的概念,模仿比我们差的人。后来又有学者给了喜剧一个“更长”的定义:喜剧是对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行动的模仿;运用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通过语言、动作、外形以及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来强化“笑”果,呈现出戏谑滑稽的效果。
随着戏剧的发展,喜剧也随之一起变得成熟。它的格调幽默诙谐、轻松欢快,观众在笑声中既满足了对娱乐性的要求,也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喜剧片讲究新颖精妙的构思,注重运用误会、巧合、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并通过人物可笑的动作和俏皮的对白,塑造并形成了喜剧较为固定的艺术风格。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了大量喜剧,从人们熟知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到《错误的喜剧》《爱的徒劳》等等。剧中主人公多是具有人文主义智慧和美德的青年男女,敢于追求幸福,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剧作在歌颂自由进步之风的同时也温和地嘲讽了旧风气的腐朽和丑恶,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极大展现。
17世纪开始,戏剧进入空前繁荣期,剧坛群星闪耀,莫里哀的喜剧则将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戏剧推上了最高峰。在法语中,莫里哀具有“常青藤”的含义。《太太学堂》是莫里哀重要的作品,对修道院教育和夫权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莫里哀在自己的黄金创作期创作了《伪君子》《唐璜》《恨世者》《悭吝人》等经典喜剧,留下了世界戏剧史上众多经典作品和人物形象。
喜剧发展到今天,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多样化,根据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现代喜剧被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等。
喜剧电影的世纪
电影的发展让喜剧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电影界给了喜剧一个严肃的定义: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艺术手段是挖掘生活中可笑的现象,用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颂扬或是嘲讽都是通过观众的笑来体现,一般结局多是轻松愉快,正义战胜邪恶。
在默片时代,喜剧在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搞怪的恶作剧,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其中不乏立意深刻的题材。当然低俗也是喜剧—直保留的“特色”,尽管默片时代主流知识分子对喜剧电影不屑一顾,但喜剧电影依然快乐地发展着,没有对白依然可以看懂、可以开怀。当观众的笑声盖过了放映机的咿呀作响,这还不够吗?
当然不够!随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喜剧电影因为声音的出现而艺术表现力大增,那些充满诙谐机智的对话和具有荒诞情节的电影大受欢迎,电影配乐也让影片更有情趣、更浪漫。观众在轻松爆笑中感受人间冷暖,笑中带泪。
浪漫喜剧走上了银幕之后大受女性观众的喜爱。其中的爱情故事总是充满不幸和希望、误会和甜蜜,笑与伤感交替抒发。《罗马假日》《街角的商店》《公主日记》都是浪漫喜剧的经典之作。
恶搞戏仿喜剧主要是针对传统电影风格的讽刺,从纪录片到灾难电影,嘲讽无孔不入,这些导演非常熟悉各种风格的电影,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博取观众的笑声。导演蒂姆·伯顿用《火星人玩转地球》(1996)嘲讽了50年代的科幻电影。《王牌大贱谍》(1997)和《憨豆特工》(2003)则讽刺了套路满满的谍战片,而《怪物史莱克》(2001)用动画喜剧的方式颠覆了所有人对传统童话故事的一贯印象。
还有一类喜剧不受统治阶层的喜爱,却也无法“斩草除根”,那就是讽刺喜剧——用反讽和幽默的手段揭露社会缺陷和不公,嘲讽社会阶层中阴暗的角落,笑的力量在此类喜剧中得到更好的体现。《第22条军规》(1970)成为反战喜剧的代表作,对战争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由金·凯瑞主演的《楚门的世界》(1998)讽刺了当时很红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真正的生活和表演出的生活的巨大反差让主角走上了逃亡之路。
进入21世纪之后,电影和电视的发展为喜剧提供的舞台更大,但与大场面、大投入、大明星的商业大片的蓬勃相比,喜剧电影多少有些黯然,其中有观众口味变化的因素,也有喜剧创作难度大的问题。喜剧需要素材、需要生活,让人开怀大笑永远比让人失声痛哭困难得多。
于是近些年,电视情景喜剧迎来了大爆炸。《老友记》好像并不是最老的,但确实是成功的范本,虽然《成长的烦恼》在中国成功得更早,但这些年《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早已笑爆了全世界。电视喜剧用搞笑释放人性,不管是理工男们的生活,抑或是两姐妹的励志故事,都能在笑之后带来哲学层面的表达,否则观众早就笑累了。而情景喜剧长盛不衰也正说明后来者想要突破挑剔的观众是多么不易,虽然有众多喜剧剧集上线,但要超越经典必须战胜观众的审美疲劳,于是,大多数创意不够的新剧集还是被商业电视的收视率无情地打回原形。
香港喜剧电影
在上世纪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喜剧电影一直是香港电影赖以生存的一大法宝,喜剧电影也是极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一个重要类型片种,而且在推动整个香港电影业的繁荣上的贡献是极大的。
在上世纪80年代,许氏三兄弟的一系列喜剧电影几乎是香港票房保障。而作为“龙头老大”的许冠文与弟弟许冠杰为著名导演李翰祥赏识,加入邵氏公司,主演喜剧片《大军阀》,一举成名。从此,许氏喜剧拉开序幕。
在之后两年中,许冠文连续接拍由李翰祥执导的电影,而由《鬼马双星》开始,许冠文自执导筒,并开始进行剧本的创作,身兼编、导、演三职,在当时可谓是新一代喜剧电影创作人。在这些电影中,许冠文每每邀上自己的弟弟与其一同主演。因此,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成为七八十年代香港最知名的谐星。许氏三兄弟在电影中那种诙谐幽默的动作与语言是最大的看点,其中许多搞笑的桥段更是成为香港喜剧电影的经典场面。
到了90年代,许氏电影的不思进取在功夫喜剧和无厘头喜剧的冲击下,开始转为衰败。过时的桥段已经让观众厌倦,产生审美疲劳。
说起功夫喜剧,其代表人物自然是成龙。成龙1978年因主演影片《蛇形刁手》而知名度大涨。同年主演的《醉拳》被称为谐趣功夫片,在华语电影届颇有影响。在《醉拳》中,成龙才开始将功夫喜剧类型化,片中成龙诙谐又出色的动作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在动作片中搞笑的场面估计是李小龙和张彻这些老一辈功夫电影人所想象不到的。所以《醉拳》的出现,让香港动作电影和喜剧电影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电影揉合在了一起,从此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片种。成龙将功夫喜剧这一类型电影的特色发扬光大,大获成功。其后的《龙少爷》《A计划》也接连得到广泛认可。直到现在,成龙还是仍然延续着功夫喜剧的路线,可见功夫喜剧在喜剧或者动作电影里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而说到无厘头喜剧,当然就要提到周星驰。九十年代,周星驰的出现,令香港喜剧电影达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虽然当时整个香港电影业并没有太大起色,并有下滑的趋势,但只要是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必定十分卖座,一时风头无两。
1990年,《赌圣》公映,这部跟风《赌神》的喜剧片,在当年创下了香港票房历史最高的新纪录,周星驰亦成为喜剧新贵,之后《赌侠》《龙的传人》《无敌幸运星》等片让其喜剧天才一展无余,无厘头风格也逐渐形成。这种异于常人的夸张表演,对于观众来说是很有新鲜感的。周星驰与许冠文在赈灾电影《豪门夜宴》里貌合神离的一次交手,也意味着香港喜剧电影更新换代的开始。而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也在于有人评价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特点,将喜剧过分夸张,“笑”果十足!至今和周星驰有过十二次合作的王晶导演,评价周星驰是他合作过的演技最强的演员,难得一见。而王晶和周星驰合作的电影,几乎全是经典,《鹿鼎记》《九品芝麻官》仍是周星驰无厘头风格尽露锋芒的代表作。
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首次开始幕后创作。1994年的《国产凌凌漆》,则开始自导自演。《大话西游》当年在票房上惨遭滑铁卢,但多年后大概连周星驰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被众多影迷奉为经典,被称为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代表作。无厘头喜剧在周星驰的导演之后更加富有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尤以后期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为甚。喜剧之王渐行渐远,一代大师君临天下。
而如今,香港喜剧电影“越拍越滥,越烂越拍”的风格为人所厌恶,为赢取票房,不注重质量,已经逐渐地失去了观众缘。
内地银幕上的喜剧
从30年代模仿好莱坞开始,到逐步成熟并进入高潮的40年代,中国喜剧可以说马不停蹄地前进着。《劳工之爱情》(1922)是早期喜剧系列电影之一,如今成为中国影史中的珍贵实物资料;《太太万岁》(1947)的编剧是张爱玲,喜剧中蕴含着人世苍凉,被评论家称为“浮世的悲欢”。
进入新中国,喜剧电影虽然产量不多,但一些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和人性弱点的喜剧影片还是留在很多高龄影迷的记忆中。而中国喜刷电影真正的高潮期当属90年代后期冯小刚的京派喜剧电影走向大银幕,收获了笑声也收获了票房,还诞生了一个新词——贺岁电影。终于,大陆喜剧可以与香港闹笑喜剧一起为中国人提供电影大餐,并最终把香港喜剧电影挤下了“餐桌”。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到《疯狂的石头》《泰囧》等等,叫好叫座的喜剧电影真是不少。
相比其他成功的类型片,喜剧电影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小成本。2015年更是小成本喜剧的成功年,先有《煎饼侠》,后有《夏洛特烦恼》,均超过10亿的票房收入,制作投入就如蜻蜓点水般精巧,投资人赚到手软,观众也在爆笑中享受到了喜剧的欢乐。
但中国喜剧的前景也并不乐观,《夏洛特烦恼》是根据同名舞台话剧改编,内容以及结构在表演中反复改进,即便是一句对白也是编剧和演员反复打磨的结果,像这样的剧本对中国喜剧来说实属不多,剧本创作始终走在困窘的状态中。正如表演艺术家陈佩斯所说:喜剧舞台现在缺少的就是好剧本。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喜剧中,世界喜剧也面临同样困惑。投资可以捧红明星,但喜剧创作可不仅仅是投资那么简单,试想,如果一个时代没有大师能够写进喜剧的历史,这难道不是喜剧的悲哀吗?
从世界范围看,在传统舞台剧中一直活跃着一批喜剧人。他们有别于电影圈的喜剧明星,他们享受舞台表演的快乐,也感受着舞台的冷暖。喜剧是非常难的艺术创作,笑料生产者要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激情,要有对正义的敬仰,要有鞭笞邪恶的勇气,更要有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和呵护。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雅正”的审美情趣,对单纯娱乐性的文艺作品一直保持着“约束”的心态。所以,需要喜剧人能够反映正能量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搞笑,满足大众内心那小片阴暗面积。
中国喜剧因为语言和地域分成了南北两大流派,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高速融合,人们对喜剧的理解也迅速交融。在喜剧舞台上,从东北二人转到舞台喜剧,甚至是小品、相声、脱口秀等成为观众感受快乐的源泉。投身喜剧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优秀人才寥寥,但还会有喜剧人慢慢放射出星光。正如《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所说:“我不需要睡眠,我需要答案。我需要在这片不等式的泥沼里摸到真理的蛤蟆。”相信喜剧人也会在不懈的探索中找到答案。
喜剧是一种折磨创作者的艺术。即便今天你是票房的保险,明天说不定就成了毒药。冯小刚的京味喜剧电影曾经纵横中国电影圈,如今创作乏力,只能让位于新锐,等待后来者的超越。20年前,中国掀起了情景喜剧的高潮,《我爱我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给了我们一次快乐的体验。此后情景喜剧进入生产的高峰期,但未能超越,最终也只有消失在电视荧屏。
在中国喜剧舞台上,观众的挑剔正推动着喜剧的发展,再一次验证喜剧的高级属性:笑是认真的,笑是快乐的,笑是有力量的。当然喜剧亦如其他艺术一样,也有审美疲劳的风险,因此创作者要有突破自己的勇气。
喜剧人需要生存的土壤。如今我们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网络催生并养育着各式各样的段子手,但喜剧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作过程,给喜剧创作者以空间,让喜剧能养活更多的人、滋润更多的人。其实人类的笑点都有共通性,就如《憨豆先生》不用语言也能笑傲世界。又有谁不想笑着走度过每一天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