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文化冲击高职院校教学活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4-24

王星

摘要:近年来,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以后的网络会更加多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文化,让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活动,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72

1969年美国为了重新树立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进行联网的研究,这就有了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方面的领域,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而在1995年,中国也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较于只能形成一种几乎是单向的传播的传统媒体,网络的崛起,不仅能得到受众的反馈,更能形成多种渠道、多层次、无限制的传播,传播活动的模式走向了新的巅峰,让中国走进了数字化时代。

1组成网络文化的两大重要因素

1.1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来源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也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不同的新媒体为载体,在复杂的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交融、延伸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

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当它与其它实体文化相融合时其实也就是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形成的一种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一旦形成,不管是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还是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是极具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大部分的人可能理解的网络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在传播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比如像百度、谷歌这类的搜索引擎;还有像新浪、搜狐、雅虎等类型的门户网站;以及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媒体、论坛贴吧、行业信息网站、视频网站等等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或者说都是最容易获取信息而受到关注的一类。

当前中国的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心所向,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沃土”;它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1.2各类信息、知识是网络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与媒介共同促使的产物,必然存在现实社会大多数存在的已知的、创造中的知识以及其他各类碎片的、零星的或系统的、系列的信息。

理论知识、商业往来、法律依据、体育竞技、科教文化、娱樂八卦等等一切所能想到的、需要的都能在网络文化中找到,并且这些内容由于不同的传播者的理解不同,发布出来的内容即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给大众提供的知识、信息选择性较大,使大众难于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1.3新媒体的应用服务于网络文化传播

由于现代社会的网络文化交流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不论是大到国家外交、经济交流,还是小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更快捷、更高效的传递。为了迎合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与更具个性化的信息需要,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满足更强的选择主动性,让新媒体的市场细分更加充分,导致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具有多样性。其特有的互动性、个性化和时效性为网络文化传递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弊端。

近年来,部分新媒体在开发、研究、推广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漏洞,发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信息,甚至一些高科技人员应用黑客技术侵入国家各行各业安全系统、危害社会、损害大众网民的利益。比较常见的手段是通过软件、APP客户端的木马病毒植入,用户下载使用后,导致设备终端的重要私人信息被盗取。

2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利弊分析

2.1高职院校大学生从网络文化中可以更高效汲取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网络文化内含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需要查询的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名词解释、中外文翻译、各类影音学习教程(微课程、视频课程、慕课(MOOC)课程)、文档资料、技术应用等都能通过网络找到,这无疑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快捷、效率的知识大平台。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也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应用软件来满足自身的休闲娱乐需要,比如网页浏览器、天气预报、地图查找、视频客户端、购物、聊天软件、论坛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可以维系稳固的人际关系、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社交网络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论坛贴吧这类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对于喜欢结交朋友的大学生,喜欢关注各类明星、产品、话题的大学生,微博、论坛这类媒体也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认识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需要的信息。同时使地理空间上的距离限制得到了极大的弥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中,加入班级群,通过网络的文字、语言表达个性的自我,能够迅速的找到共同话题,瞬间拉近新同学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能够更好的团结同学,增强班级的凝聚。

2.3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存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中统计数据表明:(1)由于网络文化中的信息量大、内容庞杂、不易甄别,部分学生在自制力差的情况下会受到负面消息的吸引,例如,在问卷统计结果中显示,其中有24%左右的同学看到网络文化中的负面消息、反动宣传文章或讨论会好奇、并进去看看。(2)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自由性,隐蔽性,广泛性,让更多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畅所欲言、出口成“脏”,低级、污秽的词语、符号、图文广泛传播,毫无限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偶尔有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高达68.4%。50%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3)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应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半数以上的人都存在上课用手机的现象,而真正用于课堂需要的仅仅只占到18%左右,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聊天、看新闻、看电影、娱乐节目等。

2.4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上的不良影响

现今,国内外在研究网络文化利弊、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等研究成果中,不同程度的指出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文艺组织、文艺工作者甚至全体网民共同关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等方面。

经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良莠不齐,网络文化信息的受污染程度有日趋严重的迹象甚至容易引起大学生违法现象,比如暴力网站、色情网站中存在内容污秽、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虚拟诈骗、虚假谣言、诽谤等恶意信息;木马病毒、黑客事件;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网上抄袭;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极端、盲目跟从、力求捷径等现象,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树立、对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人格建立的相关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挑战。

现阶段,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偏向商业利益化,比如现在的许多所谓的主播、网红,或多或少的被网络推手挖掘出来,重新进行包装,让他们被更多的人认识,进而走向其他的行业领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类主播、网红的年龄也趋于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意识到这类易出名、易赚钱的行业,都趋于利用自身的外貌优势、声音优势、语言优势、技术优势(网游)等或吸引来更多大众的关注或赚取可观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使大学生走入一个误区:坐在家里玩也是可以有人欣赏和喜爱的,甚至是成为名人的。

再比如,一个中国明星的离婚案,可以引发一个社会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网民的关注,大家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公开、自由的讨论,基本所有的网民都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还可以不断增加一些虚构情节,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很难追查其源头,更难以完全封锁不良信息,当不同的论调同时出现在网络上,一些没有太多辨别力的学生如果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不懂得去加以选择就全盘吸收,甚至是将没有核实的虚假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则会对学生思想、人格建立,事件当事人和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5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不良影响

现代人中有一部分过分依赖网络,社交圈也局限在网络活动中,反而忽略现实中的交流,这不得不说也是网络传播效率过高、影响过分强大的弊端之一。网络使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世界,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跟别人夸夸其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沉默、不愿与人交往。网络还让有着共同爱好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了狭隘的亚文化群体的发展。比如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玩的网游,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一旦沉溺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

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也显示,我國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就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3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对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分析中说到的:以后的网络会更加多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学生、生活、工作中去。显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文化,让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则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网络文化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活动影响的问卷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统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通过网络使用出行服务、购物消费、娱乐消遣、浏览网页等方面。

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的话,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更多的进行视屏学习,信息、资料、技术查找收集方面的使用情况,占到的人数很少,在这个市场相对而言还很有争取更多人数的空间的,只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做好正确使用网络文化的指引,还有很有潜力让这一市场趋向于饱和的。

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重点开展关于“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文化”等相关教育。

3.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

思想决定行为,在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把关,正确引导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看待网络文化,学会自我分析,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引领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眼光甄别网络信息、网络知识,让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让学生学会将网络文化为己所用,而不是成为网络文化的附庸者,传销者。要让学生懂得从网络文化中汲取有用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面对不良的信息、不当的言论,要学会说“不”,不去学习不良言行、不去传播。做绿化网络环境的良好公民。

3.2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从网络文化的多重角度出发,利用网络文化中的范围广、信息量大、专业分类多等特点,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及实训实操为平台,针对学生使用网络与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着手,分析如何让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专业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应当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开放的网络文化,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出发,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固有的教学方式。

例如我校是市属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上十分严格,为了避免学生因在外实习而无法掌握学生行踪和实习成效,从2012年开始专门针对大三实习的学生,开设了定岗实习实践教学,学生通过下载实践教学手机客户端或在线登陆实践教学平台,即可录入自己的实习相关信息,学生想要得到完整的实习总成绩,必须完成:实习日志平均成绩+实习总结成绩+企业鉴定成绩+答辩成绩这四个部分,缺任何一项都将影响最后毕业成绩。通过实习平台的建立,即可以让学校掌握学生实习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查看学生的动态,同时,无论学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地区,只要有网络、有手机或者电脑,学生就可以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每周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日志的要求,指导老师负责评分,日志达到篇数要求后即可开始提交实习总结,等待校外指导老师评分。

因为慕课(MOOC)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主要的特性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以兴趣导向。同时也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无需旅途奔波,不受时空限制,并且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我校采用慕课(MOOC)课程结构引进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将它做为在校学生选修课,学校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学生只需根据自身情况在课程开放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整观看完视频、完成布置的作业等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给予登记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同时,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开展微课程评比,即能提高微课水平,也能将优秀的微课程放到学院网站,采取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共享给其他师生。

所以只有综合运用网络教育、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让网络文化服务于高职院校现实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国际接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系统的完整性、动态性、多样性。最终使网络素养的培养贯穿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从教室到寝室,从班级活动到寝室文化,从教师教学到实践教学等等诸多方面,让网络文化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传道授业。

参考文献

[1]弥淑琴,于淑娟,王清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2).

[2]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魏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4]方燕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5]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60(3).

[6]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7]刘双.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传统PC网民[N].深圳商报,2014722.

[8]严燕蓉,韦路.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1).

[10]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4).

[11]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12]毛为忠.网络文化利弊谈[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

[13]何迪,郑翠翠.新媒体的特征及对传播过程的改变[J].科教导刊,2014,(35).

[14]陶丹,张浩达.新媒體与网络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16]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J].巢湖学院学报,2003,5(5).

[17]樊五妹.高校图书馆统计与管理[J].图书馆界,2006,(1):5355.

[18]徐利宁.现代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探讨[J].现代情报,2005,(10):3233.

[19]张建明.图书馆统计工作纵横谈[J].大连大学学报,2004,(6):1301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