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潘先慧 吴晓力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2.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556000)
在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强竞争力类、较强竞争力类、较弱竞争力类和弱竞争力类。贵州属于较弱竞争力的省份,意味着这里有着良好的文化资源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非常大,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和经济发展空间相互制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贵州省各地区中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的制约因素多,发展难度大。如何创新发展理念,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如何突破困难,实现跨越发展,不妨多从民族特色文化本身去寻找生机。
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人口分别占全国苗、侗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我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有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侗族鼓楼、苗族服饰和贵州省唯一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这里是百节之乡,从仡佬族的“祭山”、侗族的“祭萨”,到布依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跳花山”等,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广,让人惊叹。这里是继西藏之后,亚洲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绝大部分集中在民族村寨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黔东南州有165个村寨入选,居全国各地、州首位。这些资源都为黔东南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品牌优势。
为了发展民族特色文化,黔东南州创造了一系列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平台。首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黔东南州政府在公共文化上,在城市或县城里投资建设黔东南文化传媒大厦、图书馆、黎平会议几年体系项目、黔东南日报印务传媒研发基地、黔东南演艺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等项目,在乡镇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同时,在行政村建立由农民自己管理的数字农家书屋工程。其次,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进展。目前,每年举办的“两赛一会”选拔赛中,黔东南涌现了一批批当地的能工巧匠和优秀作品进入省决赛,并拿到“贵州名创”、“贵州名匠”的荣誉。再次,媒体宣传工作进一步发展。黔东南日报覆盖面从全州各级各部门、城镇社区到少数民族村寨。电视网络也基本覆盖全州市区和县城城区。此外,多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电影发行,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波助澜。目前已拍摄了《阿娜依》、《云上太阳》、《阿欧桑》、《镇远和平村》《侗族大歌》等20余部影片。最后,在文化产业方面,主要用项目和园区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5月17日,在第八届文博会上,黔东南自治州代表团成功签约3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01.6亿元。文化建设对GDP的贡献程度在逐年加深。
黔东南州地区经济落后和文化资源丰富两个突出特点。虽然该地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文化改革的理解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发展民族文化是只要去发展了就会有效果,缺乏对文化改革的持续关注,一些人则认为发展民族文化是老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是浪费时间的,对民族文化事业热情不高。导致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观念缺失。其次,民族文化中的营销理念落后,使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受到限制,同时,对于文化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文化产品的出口也有制约。再次,文化资源不集中,开发资金缺乏。由于地形缘故,黔东南地区的景区分布较散,再加上交通不便,景区往返的时间更长。也正是这样的投资环境,让资源开发的成本增大,使得外资参与文化开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最后,民族文化精品数量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通常会受到热烈欢迎,然而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仅仅停留在浅层,成为产品出口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在面对国内市场时,由于同类竞争大,产品没有精品,没有特点,就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之所以说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出路不妨多从民族特色文化本身去寻找答案,是由文化的以下几个特点决定的。
首先,文化的一般特点决定了文化是寻找经济发展出路的突破口。少自然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高附加值、发展潜力大是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出路的理想选择是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国际经验证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美国、英国、日本等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已经超过了15%,2013年中国是达到约3.77%。这些数据表明在一个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文化份额的增加起着不可小觑的直接作用。最后,民族特色文化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如果说文化是培育人民幸福感的肥沃土壤,那么民族特色文化则是幸福生活中最有养分的一块。过去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仅限于满足物质上衣食住行的需求,现代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要求一般性的、流行的、时尚的文化,而且要求富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情、民族韵味的文化。没有文化生活,幸福就是残缺的,没有特色文化的生活,幸福就是有缺憾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幸福体系中不可或缺。
围绕民生办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不仅仅是在城市里修建图书馆和博物馆,还要主动把文化引到比城市更小的单位,比如社区、村寨等,让人民随手可以看文化、随时可以读文化,时时刻刻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黔东南州辖1市15县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90个镇,116个乡,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和3226个村民委员会,以民生为导向来发展民族文化,就要把以前的巨额文化欠债给补上,就是要大力投资公共文化事业,让民族文化渗透进黔东南州的市、县、乡、镇,甚至是村寨,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文化改革的果实。在这个工作中,政府投资是主要途径,同时也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民族文化要把握灵活多变的原则,形式灵活、内容多变。具体来说,有很多思路:首先,围绕旅游来办文化。从整体上看,黔东南民族旅游产品中,能称得上精品的确实不多,品牌意识薄弱。旅游商品普遍存在着销量低的问题。当地人因为旅游产品的实用性差、价格高、性价比低等原因,很少购买,旅游产品的本地市场就逐渐被取代了。另外,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仅仅停留在表面,外来游客回头率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深层次挖掘旅游活动和产品。比如,让游客亲自参与原生态的农耕生活方式,亲自下地种田、制作食物、过节狂欢等等。在旅游商品方面,采取体验式营销的理念,让游客亲自参与简单的旅游手工商品制作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其次,围绕青年办文化。青年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希望所在。了解青年的心理,用他们可以接受或者说更喜欢的方式来发展民族特色文化。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是一个经济上顺差,文化上逆差的大国。有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的文化进出口贸易的比例是3∶1。这个数据表明文化进出口是发展文化的一条重要出路。具体到黔东南的民族特色文化上,要实现文化出口,就必须先了解世界文化需求。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进行文化输出,例如把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元素介绍到国外的高端时尚舞台,或者带着民族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
[1]潘贵春.黔东南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R].贵州:黔东南州委党校,2014.
[2]张国祚.十八大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Z].2013.
[3]韩永进.昂首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Z].2012.
[4]田军.黔东南跨越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