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6-03

徐美清 符娟

【摘 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最后从学、教、绩三个方面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项目“多层递进式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HNTKY-KT2019-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是高职电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及由其组成的电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课程学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变换背景下,正视《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从而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已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一、改革原因与目的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性较强,与现场工艺流程联系紧密,但这门课程的传统课堂通常是按照章节结构来组织开展教学,重知识传递,忽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究,知识不能很好的内化吸收并形成应用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打破传统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活动、课内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完成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产品焊接、电子产品参数检测、电路板及整机产品维修、简单电子产品研发等任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企业生产运作的方法,毕业后能够轻松适应相关企业的产品组装生产工作。

二、改革内容与措施

1.课程理念目标

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再结合学生特点,确定课程学习目标。通过深化“目标对接、过程对接及文化对接”,实现课程内容、学习环境、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学习过程要素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工作鉴定等工作过程要素对接,确保学生对于电子电路“懂分析、会制作、能检修”。

2.课程教学内容

遵循职业性、开放性、实用性地原则,对知识、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进行筛选,设计确定出八个电子产品的制作作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如图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完成电子产品从电路分析到外观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并且,这八个学习任务还是按照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设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讲授的时间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逐渐增多,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3.课程组织实施

以实际生产流程为步骤,对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按照下图2所示的“三环九步法”来组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模拟创设的工作环境中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学以致用。

4.课程考核评价

改革过去单一期末理论考核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过程知识、过程能力及安全文明素养考核结合起来(如图3),构建“突出技能目标,关注职业素养”的多元综合考评体系。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环环有考核,环环有评价,及时了解各个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教、学、做、考、评”一体化,从而达成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教学改革效果

1.学——以真实产品制作为任务,实际生产流程为步骤,使学时过程行动化、实用化、趣味化,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做起来有意思,做出来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2.教——为了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开发设计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形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相结合的“3+3”教学资源支撑体系。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的合理融入,使教学资源易获取,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原理、掌握步骤、实现功能,最终使得学生对于电子线路懂分析,会制作,能检修,圆满达成教学目标。

3.绩——采用分立元器件和万能板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实施成本低,可操作性好,宜于推广。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外观设计与制作,丰富了课堂所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成品可直接应用于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余娟,赵巧妮.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于海霞,付才魁.浅谈“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3]包宋建.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

作者简介:徐美清(1983-),女(汉族),湖南益阳,硕士研究生,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課程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