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陈敏
【摘 要】信息网络化时代,时评文被带到大众视野中,打破了传统的纸媒刊登形式,以多样化的媒介方式呈现。同时,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和写作要求也相应的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两者的相似之处,时评文被引入了高考作文的写作教学中,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时评文;高考议论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信息网络化背景下,优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素养策略研究”(2016XB667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一、时评与高考议论文写作
时评文,“时”即时事,“评”为评论,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简称时评。百度百科对其的定义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作为一种公民表达的文体,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讲求速度和时效,能让人们认识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传统的时评依托纸质传媒,以报刊评论时事的文章形式呈现,互联网的崛起促进了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也为时评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时评广泛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对热点事件的评价导向。
高考作文是语文高考成败的决定因素,2007年以来,无论是作文格局,还是内容和价值追求,高考作文均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尽管考试大纲对写作文体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但从实际的作文命题来看,议论文仍然是最适合的应试文体。
以2017年、2018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为例:
(2017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國,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根据上述两道题目的共性,不难归纳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显性特征:体现了考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大我”情怀;启发考生强化身份感和集体认同感,内容上关注时代,贴近生活,渗透历史与传统文化,着眼未来与发展;题目隐含任务指令,建立有机联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融合性和贯穿性,讲究理性思维。
分析试题特点对教学的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落实到学生具体的写作学习中,“阅读+思考”的模式才是硬道理,于是,时评与高考议论文写作这“一读一写”发生了密切关联。针对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的命题特征,语文老师将时评材料作为指导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参考,老师们搜集最新、最热门的时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并借鉴时评的写作方法来指导高考议论文的写作。
二、以时评文为写作指导的利弊分析
1.时评有强烈的时效性,它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点同高考作文试题材料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谋而合。
2.时评通常具有现实针对性,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当前的高考作文题以新材料作文形式为命题的主流,题目中隐含对实用文体的考查,并有交际语境的写作要求,例如2015年全国1卷“小陈举报父亲高速上接打电话”,要求给父亲或女儿或警察写一封信;2018年全国1卷给18年后的孩子写一封信。时评中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引领的大众主流评价,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未必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情况下,时评就成了打开学生视野的一扇窗。
3.时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说理,虽然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同样要求观点明晰,以理服人。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自由广泛,既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可以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4.时评要精用,巧用,妙用。作为全国性的选拔考试,高考作文更多承载的是考试测量评价的功能,从文体形式来看,高考作文有行文结构和字数的限制,要求文体明确,而时评自由度较高,在不同媒介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态势,甚至有些为了吸引阅读量,一扫格式化、雷同化的生硬说教,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吸收小说、散文的好的表现手法。如果盲目而不加选择地运用时评,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误导学生。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扩展,人们表达观点的渠道增多,往往同一事件或问题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面对一些不良或负面现象时,人们难免借助评论渠道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高考作文的导向在于“立德树人”,其目的也在于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故而,部分时评的观点需加以甄别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
三、时评运用策略技巧
时评材料本身包括时事和评论两部分,故而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一为时事素材,二为评论说理。时评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事件及问题本身,其可作为素材积累,让学生洞悉书桌以外社会大千世界里正在发生的事。其次,每个人包括涉世未深的学生初涉事件均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但初浅的判断受限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及心智水平,时评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给予更理性的指导和借鉴,打开思维的一扇窗;第三,逻辑说理是时评必不可少的内在核心,表明观点说服读者是时评的基本内容,这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是相似的。增强读者意识,将对事件的思考作为写作任务,加强看待问题的逻辑性和思辨性,这是学生可以从时评当中汲取养分,并运用于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
1.时评素材严格把关。时评写作的门槛低了,发表的媒介多了,不免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在选择推荐给学生的时评材料时,教师应把好“第一关”。几大官方媒体或报刊杂志、网络平台都是时评文章的重要来源,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凤凰周刊”,以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由于时评代表的往往也是作者的主观观点,失去理性分析和带有个人极端化情绪的观点,容易沦为情感宣泄而失去公共说理的社会意义,故而不宜作为学生的写作参考。
2.选择时评材料时,还应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导向。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围绕着“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国高考明确不回避热点问题,恰好符合时评“快”“新”的特点。尽可能将关注点放在围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和素材上,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批判,让学生明了价值导向,正面树立观点,不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影响。
3.篇幅和字数。考场作文有写作字数的要求,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的范围之间,这既是考试测量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普遍写作水平的实际。字数的限制要求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取舍,做出詳略安排,并遵循一定的条理结构,谋篇布局,才能成就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相形之下,时评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更适合畅所欲言,故篇幅和字数上呈现长短不一。在为学生选择时评材料时,必须关注该时评的长短及论证的条理结构。应选择篇幅千字左右的文章,论点明晰,有完整的写作结构,且说理和例证较为通俗易懂,贴合高中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文章易于学生提取论点,明晰论证说理的层次逻辑。
4.允许百家争鸣。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在时评文章中就有不同的观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悟,或许会引发不同的思考和解读,这些不同层面的表达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很大的帮助。选择时评文本时,应有意识地关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
以“2016年北京女游客在野生动物园擅自下车被老虎叼走”的事件为例,“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文章《黄石公园教你“敬畏规则”》,类比美国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管理办法,意在由此时时警示人们敬畏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常怀对自然的求知和敬畏,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自然。“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的“老虎”》,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对事件本身的评论,而是关注周围舆论中超越安全范畴以外的各类声音,这些声音超过了对事实的反思,对伤者的切身关怀,甚至是刻薄与冷漠的,从一个公共事件中可以窥见“全民话筒”的时代如何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社会舆论和媒体恪守新闻伦理,多一份责任和温暖。“南方日报”的时评《老虎伤人叩问规则意识》的中心论点是:从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则更为重要——细加比较同类事件就能够发现,行为人无视规则或规则意识淡薄,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探寻规则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老虎伤人,责任应建立在素质之上》则发表于《钱江晚报》,作者认为不能一味追究园方的责任,更应看到的是游客的素质高低。“新华每日电讯”又发表《老虎咬人事件,评论不应跑到事实面前》讨论“归因问题”的逻辑缺失,批评许多的评论者在对事件的评论过程中仅凭一己好恶,无视逻辑地加以多方指责,正面提出观点:在谨慎和克制中用事实和逻辑去说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分证据说一分理。
这几篇时评不过是事件发生时众多媒体评论中的一小部分,并不代表全部的观点。尽管论点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评论者无外乎站在事件的三个不同角度:动物园、游客和看客。从这三个方面追溯事件发生的根源,评判对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合理性的建议。他们均超出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上升到了对社会普遍性问题的关注。
将几则时评材料呈现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模式:分别从事件关涉的不同对象入手,追根溯源,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以小见大,由点到面,进而思考带有共性的问题,将这种思辨精神带入议论文写作中,会不断拓展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网络化时代,时评文已不再是“阳春白雪”,它成为老师和学生轻易可以获取的大众资源。合理利用好时评材料,将之引入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既积累素材,启发思维,又能全方位帮助完善议论文写作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例谈时评作文教学策略屈彦奎《语文知识》2014年第1期.
[2]以“读者意识”视角下的时评写作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吕晓花《师道·教研》2017年第10期.
[3]2017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命题启示——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潘源祯《语文论坛》2017年第33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