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教学应重视课堂中的疑问

时间:2024-06-03

周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53-01

案例背景: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新人教版初一第7课内容。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辽和西夏的建立;二、辽和北宋和战。其中澶渊之盟是难点。旧版教材中有讨论的环节:“观点一:史书记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认为澶渊之盟是好事。二:澶渊之盟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是宋朝百姓负担。因此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百姓也很不利。”因此我准备用旧教材的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突破难点。

案例呈现:

上课后在突破澶渊之盟的难点时,我和往常一样,利用了旧教材上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不同观点内容,最后我总结到:“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家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澶渊之盟我们应该更看重它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讲到这里,我觉得难点突破基本上完成了。看着下面的学生不自觉的点头,我状态很好地认为学生们都掌握了这个知识,这个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

正当我准备继续推进教学时,发现班上有个男生正在和前后的学生讲着什么,声音还不小。我心里盘算着一会就用当堂训练的题目来治治他,结果没想到他自己举手了,心想正合我意。可是他站起来后说:“老师,我对刚刚的澶渊之盟有一些想法:既然澶州之战北宋赢了,那为什么要签订这么个不平等的条约呢?北宋还要给辽岁币呢!不是傻嘛!”

听完他的讲述,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学生的疑问明显是一种新的自我见解,于是我兴奋地鼓励他:“很好,很好!经过自己的思考,你有了一个全班同学都没有想到的观点。其他同学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当时很多学生也对他露出了羡慕的目光,下面还传来赞叹声,一些学生又再一次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此时我很高兴,因为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认真地对待了这个环节,真正地进行了自我思考并且产生了怀疑,而且他的疑问也引发了课堂中的疑问情绪,带动了全班的思索。而另一个引起我思考的却是以前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讨论教学,全班学生是否真正开展了自我思考和讨论呢?我的问题教学起到了多大作用呢?前期我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真正达到了呢?

下课后,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一些查证,才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元)脱脱等:《辽史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一·耶律室鲁》”和“既绝岁赐,复禁和市。羌中穷困,一绢之直至十余千。——(北宋)苏辙《栾城集》”以上材料表明北宋和其他民族政权进行了广泛的商品贸易,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也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北宋政府也将贸易作为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控制其他民族和政权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澶渊之盟后北宋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和贸易交流对北宋政府更为有利。

案例反思:

反思一:

教师备课时,往往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课标和教参设计相关问题引导教学。但其只关注于教学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没有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没有从学情出发的问题设置,往往不能打动人心,也就做不到真正的思考,其难免又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

就本课难点“澶渊之盟”,现在我看来其在当时应该是宋辽之间相互妥协缔结的一个条约,最终结果也算双方大体互相满意;另一方面比起宋辽战争对百姓的损害而言,签订此和约应该对百姓更有利,宋朝在双方贸易中赚取了相当大的财富,所以宋辽签订和约之后百姓身上的负担反而应该更小了。总结以上知识就能大致理解为何新版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摒弃了旧版教材中的这个问题讨论,应该说新教材更加严谨了。

本课是一个教训,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很久了,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學中的师生传统教与学地位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很容易满足于课本既有知识的传授,而失去了历史教学中的进取心。此事也告诫自己任何时候,对于历史教学,更应该持严谨的工作观,学习观,坚持不懈地自我学习和提升。

反思二:

根据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通过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进而带动全班学生来产生思考、分析、解答问题。那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目的不也就达到了吗。另外,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更多地真正参与合作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进行探究式学习。但回顾自己的教学片断,虽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但明显时间太短,学生中有一部分受教材观点影响,只是被动的接受了书面观点,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教学片断中出现的学生疑问,我认为更多地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疑问是求知的根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求知精神,才是新课标中达到学生能力真正提升的良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