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丽香
【摘 要】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能说,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摆脱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介绍我在“自主阅读教学新尝试”课题实验中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说”;鼓励大胆创新提问,提升“说”的质量等三个方面策略。
【关键词】课堂;发言;策略;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57-01
从教多年,陪着一届又一届孩子们成长,总觉得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孩子们越大,上课越是不愿意回答问题。针对这问题,我对本校的学生分低、中、高年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遇到问题当堂主动举手提问的比例随年级增高急剧减少,这也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令人担忧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及时跟上老师授课的思路,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态度和热情,培养师生交流相通,情感相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最大的效应,也是全面提高质量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参与权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表达方式受到比较多的限制,既要受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面的苛求,如:声音必须响亮,口齿清楚、利落等。对不合要求者,还会招致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要摆脱这种状况,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我从早会抽出5-10分钟,开设“谈天说地”。每次由同学轮流说,可以说说每日的新闻、新鲜事,或介绍一本好书,或说说读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谈天说地”,学生逐渐养成了说的习惯,树立了说的信心,使说的能力得到锻炼。接着,让课堂“乱”起来。当学生对问题有见解时,可站着说,也可以坐着说,也可以适当讨论。看上去课堂教学秩序似乎很乱,但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问题上。这样的“乱”其实是学生积极发言的表现。最后,尊重学生的见解,有时哪怕是怪的、离谱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注意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说”
当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转入组织“说”的秩序的建设。“大家一起说,我听不到你的,你听不到我的,该怎么办呢?”“举手的同学不能一一发言,怎么办?”于是,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为多样性,可以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小组成员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爱好等来组成。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由地发表见解,每一组有1人在说,全班就有十个甚至几十个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在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氛围里,学生卸去了思想包袱,还原了本性,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回答。曾经担任的一个班级,有一位女生,性格比较内向,可是她的成绩总是不错,由于平时少言寡语,课堂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每次提问他时,她不是忘了答题内容,就是不能清楚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该怎么呢?自从我采用“合作学习”后,我渐渐发现他能在小组中说上一两句,我便充分利用小组学习讨论后的汇报总结这一环节,鼓励她说,几次下来,他成功迈出了一大步——敢说。由于他语言文字功底好,慢慢地,他能滔滔不绝、有条理地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变相扩大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空间,而且释放了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说,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大胆创新提问,提升“说”的质量
当全班的活力被调动后,教师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热闹,还要狠抓“说”的质量,即见解要有所创新,有獨特性。
1.畅所欲言,独有见解。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表意见不能人云亦云,鼓励说:“我还有想法……”“我还有补充…”“我赞同××同学的意见,但我又认为……”“我有更好的想法……”等。如:《称象》这课总结全文后,我并没有立刻结束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提问学生:请你动动脑筋,还有没有比小曹冲的办法更好呢?学生们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可以用泥沙来替换石头。搬泥沙比搬石头容多啦!”有的说:“可以木头替换石头,有的说用小动物替换石头。”我问:“用什么小动物呢”学生说:“牛、羊、猪等。它们还会走路呢,不用搬,这样比较轻松”这时,就有同学说“可以用人来替换石头,而且人还可以自己走路上岸,最方便。”学生答案不唯一,而且想到的办法又有创新。
2.展开想象,大胆创意。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提出质疑,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独立思考,自主成长。
传统教育中,由于教师角色的神圣化,学生的回答必须尊从老师设定的框子里,即标准答案,否则就是错。这种呆读死记、扼杀创造力的模式,克隆出了无数个只会背书,不会独立思考,更不能进行创造的“考试机器”和“知识仓库”。因此,教师人注重学生批判、创造精神的培养。
总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成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独奏者”的角色转化为“伴奏者”,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敢于讨论,敢于争辩,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