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培养

时间:2024-06-03

梁剑云

【摘 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成为当今语文教师在教学重任。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问题,以及解决了多少问题,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只有学生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才能在质疑中展翅高飞。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组合作;质疑能力;语文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66-0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研学后教”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质疑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任。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的问题。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敢于提问,乐于设问,善于质问。

一、在“研学后教”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质疑意识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精髓。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在“研学后教”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教学氛围。

如创建研学合作学习小组;创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等都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2.要多鼓励学生提问。

谁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就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不能立刻回答,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教师还深,教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这种要求有利于放开学生的手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语文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质疑意识、质疑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在“研学后教”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发明都是从对事物产生“问题”开始的。例如,瓦特看到水壶煲水时的情景,他产生疑问:壶盖为什么会动呢?经过思考、研究,最后发明创造了蒸汽机。又如,牛顿发现地心吸引力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研学后教”语文教学中质疑方法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质疑课题。

学习一篇课文,先从课题入手。在“小组合作研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观潮》一课。围绕“观潮”二字,可以提出“为什么要观潮?”“观潮是什么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学生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精神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则是学生的学习支架。课题所产生的问题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能起到帮助学生弄懂课文大意的作用。

2.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质疑文中重点词。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剥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了。学生能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小组合作研学”轻松自在地在疑中自主,疑中创造。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研讨,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文章的重点句进行品析,引导学生质疑:“同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你有没有疑问?”刚一说完,学生的疑问便脱口而出:“为什么同一句话要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最后通过阅读、讨论、评价、让学生在宽松合协的环境中自行解决疑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样是这篇文章,在教学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光复”“湿润”等引导学生质疑:“光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光复”而不用“回归”?“湿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眼睛会湿润了?通过这样的质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内容,而且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今后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奠定了基础。

3.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质疑重点句子。

每句一疑,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质疑重点句子。例如《观潮》的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钱塘江大潮在哪里?什么叫天下奇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解决。学习往往需要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原有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因此,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

4.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质疑段落。

句句质疑后,当读完一段后,学生就可能认为自己完全明白了,毫无疑问了。面对学生的无疑可问,或有疑而不问,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研学”中还要去质疑段落。在实践中,我采用先设后疑的段落质疑策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步质疑。

在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把你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大家。”如《翠鸟》一课,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适时引导:“相信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这位新朋友。谁能当回小老师,把你掌握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大家?”角色一变,提问的学生变成了博学多才的老师,孩子们质疑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谁知道翠鸟长什么样?”“你们知道翠鸟住在哪吗?”你们见过翠鸟抓鱼时候的样子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熟读段落后才能解决。

三、结语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必须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研学后教”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学生在研学合作小组学习中提了多少问题;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研究好,学生的质疑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小组合作研学的质疑中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3.

[3]张德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4]《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07.

[5]《当代创新教育》.首都教育教学研究院主办,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