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永刚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的设置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结构,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性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变;(2)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并扩展到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功能明显;(3)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4)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5)能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有效转变;挖掘素材;身心特点;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69-02
小学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结构,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性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平时的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欣喜的看到学科教学不断纵深发展,同时也看到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渗透新课改理念,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效转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教师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且能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效转变,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如《小小理财家》一课,教师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分别通过三个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尤其在讲授教学重点掌握科学合理的理财知识,养成良好理财习惯环节时,教师先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和明确的目标要求,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深入不同的小组指导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最后进行学生交流。这节课虽然存在其他问题,但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并扩展到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功能明显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尤其是德育课程更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贴近社会生活,这样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绿色行动——绿色家园》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校园环境卫生,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进而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我送老师一朵花》、《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两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触动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懂得感恩之心等,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科德育教育的功能。
三、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关于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赋予素材以生命的活力。特别对于德育课程教师而言,更需要关注积极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重大事件,積极整理、整合和再加工,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又能使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我的家乡好风光》这一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舞动陕西》,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展示陕西秀美的山川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赞叹,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家乡美丽风光的同时,自豪和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的讲授,教师在讲述完日军侵华的暴行后,学生情绪激昂,义愤填膺,教师及时引入日本3.11大地震的惨状,引导学生回到现实,并播放国家领导人关于中日关系的讲话,使学生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四、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认真进行教情和学情分析,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如《绿色行动—绿色家园》一课,教师能通过唱环保歌曲、儿歌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怎样面对压力》一课,教师通过“超级辩论会”让学生临场辩论有压力好,还是没压力好,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没有课前准备,教师在组织辩论时没讲清辩论规则,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只是有环节而无明显效果,使活动流于形式。整堂课我们看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其他学生漠不关心,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五、能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和技术无用论,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促进各种技术手段协同互补,更好的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PPT辅助教学,并采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视课堂教学重心的现象。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一是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还有待转变。“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对策,教师在讲课前不能再是单纯地钻研教材,而是去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提高。小学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学中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达到儿童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教师角色还需进一步转变。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因此,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尽管教师也在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不同程度开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者地位过重,教学完全是按照教师课前预设开展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学习,有的课根本就没有生成性的东西。如在《我的零用钱》一课讲授中,教师尽管结合学生生活设置了很多问题,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非常短,课堂就是按教师预设的步骤走完,从表面看很完美,但实际教育效果却大相径庭。四是忽略内容的深化,不能抓住时机有效升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或局限于事例的交流,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抓住时机有效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