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策略

时间:2024-04-24

梅嘉 丁福兴

摘要: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始终是困扰多年的一大难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更难就业季”,大学生的失业率仍旧居高不下,似乎更有回旋上升之势。立足于当前中国新常态的现实背景,通过解释现行情况下大学生低就业的表现形式来剖析其失业的原因,并从成本角度分析大学生低就业的不利影响,最后着力提出了在现行经济新常态下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52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不同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的新阶段,***总书记及时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新词。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指经济增速适当回调,但经济质量却大幅提高,即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经济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优质资源却不能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无法在短期内称心如意地完成职业搜寻任务,而无奈地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份子,或者成为终日无所事事的NEET族成员之一。

1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表现形式

1.1劳动技能与市场需求失衡——结构性失业

当前,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技能或技能与职业需求错位而无业可就,人才市场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空架子,无法将大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职位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究其根本,大学生在高校中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中固有的辉煌历史,一方面,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具体的实务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和专业所讲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滞后的现象。长此以往,学校教育逐渐与社会脱节,使得所学不能致用,最终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企业难以雇佣到人”的窘境。

1.2就业质量预期的失落与彷徨——摩擦性失业

当人们跳槽或离开劳动大军,也即自愿失业时,摩擦性失业就会出现。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跟岗位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形成的。大学生作为刚刚掌握劳动技能,职业方向还不明确的特殊群体,在社会上属于初生牛犊,其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摩擦性的。很多人刚刚接触社会,都是职场新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尝试不同的工作。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达不到他们期望的理想水平,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迷茫,不停的在各种职位中穿梭。因而,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们往往不惜主动待业以继续追求理想的工作,他们在劳动力范畴的边缘频繁的进出,很快得到工作又常常跳槽,换成新的工作。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利影响可以从经济成本及社会成本的提高两方面来进行概括。

2.1经济成本

从经济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为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双重上升。

所谓机会成本上升,是指失业率上升的同时,自然损失了本可由大学毕业生生产出的那部分产品和劳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优质劳动力,本是社会财富的新生创造者,如若一直处于失业、无所事事的状态,那么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和劳务增长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所谓沉没成本上升,是指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未能及时得到回报,甚至部分或全部“打了水漂”。大学生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寒窗之苦”后,最终却难以挤进劳动力市场,无异于给他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且不说他们考入大学前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单就大学四年的经济成本而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加总起来就已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了。再加上精神成本,更是无法估量。无怪乎有些学者要公开质疑上大学的价值与意义,宣扬新常态下的“读书无用论”了。

2.2社会成本

失业造成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用数据估计和衡量,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和家庭生活。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一方面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失去了从市场获取的一笔收入,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求职者自身而言,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更是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经验都还不成熟,面对在职场上屡屡碰壁的窘境,可能会从此自甘堕落,一蹶不振,甚至酗酒吸毒,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这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摧残,其前景着实堪忧。

3新常态下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3.1以非加速通货膨胀率为前提

依据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替代关系,如同杠杆的两端,其中一个比率的降低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升高。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垂直于u轴的直线,这种情形下的失业率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的稳定,即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因此,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若能够找到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有效方法,那么便可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此时,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加剧的前提下,社会能够维持最低的失业率水平。简言之,失业率的降低应该以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为先决条件。

3.2宏观政策选择及有效措施

面对当前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严峻的现状,政府作为市场背后一只“有形的手”,应谨慎出台保增长、稳就业的宏观政策,以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笔者立足当前大学生的现状和政府的已有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政策及实施措施:

第一,搭建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低就业主要是由职位空缺与人才资源不匹配而导致的,因而可以通過搭建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共享平台的方式来完善市场的信息服务,最终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目的。如可由政府或企业建立协调运作的互联网站,透明公开择业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使得应届大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企业的职位需求信息得以共享,甚至可以开展网上面试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的一毕业即就业。

第二,以工作式职业培训代替教学式职业培训,实行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现行的大学生职业培训往往是教学式而非工作式,这种职业培训往往效率低下,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倘若能够适当转换模式,实行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办模拟企业经营的模式,那么效果将会大相径庭了。政府为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也分派相关专业高管人员进行实务指导,为求职者构建一个逼真的工作平台。在这样的模拟企业中,受训的应届毕业生形如就业,可以在获取一定的工薪的同时,实实在在的学习到具体工作中的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以最大的机会成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

第三,扩大公共工程建设,强制提高公共消费品所占比重。可由政府出面,加强公共工程的建设,组织新型的公共消费品生产,以达到直接带动就业的成效。罗斯福新政的前车之鉴有力的佐证了公共工程建设对于就业率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公共建设支出、强制提高公共消费品的比重来促进就业。例如,政府可以修建更多的公园、广场等,可以为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以此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发展第三、四产业,鼓励私营企业。第三、四产业的门槛虽然很低,但是效益显著,对就业的贡献率很大。过去,依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就业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经济增速来实现。但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这条“拇指规则”已不再适合中国国情,正逐渐“变味”、“失灵”,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水平”的奥肯悖论。其本质原因主要在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逐渐优化,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力,从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减少,就业岗位拥挤,就业弹性自然也就随之下降。所以,在现行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应尽快实现第一、二产业向第三、四产业转型,鼓励服务业、信息业的良性发展,成为拉动GDP的主力军,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面对国有企业劳动力日益下降的现实情况,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给这些私营企业创造一个减税、免税的环境空间,使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五,积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拉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攀比、盲目求高、依赖性强等就业的不良心理。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作为促进就业率的内在因素,直接影响着就业率的提高。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在国家层面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际技能,让创业成为新常态;在大学生层面也要尽快调整自身眼高手低、攀比等不良心态。另外,可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关讲座,指导大学生根据当下的形势需要,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低就业率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解决就业难问题并非能够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新常态的现实背景,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相信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调控,市场信息与劳动力资源的共享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的合理调整,大学生低就业的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美)薩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钱律.劳动效用论:《劳动论》再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