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隐性课程的构建

时间:2024-06-03

【摘要】隐性课程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为依托,根据专业特点,从学校、企业两个情境研究隐性课程构建的具体内容,对于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市场营销 隐性课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F590.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60-01

一、隐性课程概述

隐形课程也称作潜在课程、内隐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而隐性课程是其他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般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行为训练以及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来实现的。

隐性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和教育效果上的难量化性[1]。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作用下,形成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这种作用很难量化。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对比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隐性課程的主要特点,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即在高职教育的双主体办学中,隐性课程会在学校及合作育人的企业中同时显示出来,是学校情境和企业情境的“双情境”[2]课程。下面就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来阐述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现状,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的构建要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构建[3],进而使隐性课程的目标真正实现。

1.隐性课程物质层面:凸显营销特色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指校园主体建筑、校内教学设施、校园生态环境等方面。我们应该按照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学习特点,将所属行业中具有鲜明特征的标志嵌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的营造中,并通过物质文化的长久性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持续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建造有特色的专业实训楼,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场所,在教学场所引入营销环境要素。比如,在实训场所、超市、食堂悬挂营销类名言警句;在专业教师的办公室、教室等公共和专门设施布置学生作品展示、企业营销照片等。学生置于这样的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专业知识。随着近几年创新创业思想的提出,营销专业隐形课程更该可依托于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营销环境,比如开办校园超市、咖啡厅、书店等等,创业与实习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校内就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学生创造逼真的工作情境,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手段的多样化,反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用潜移默化的作用感染学生。

2.隐性课程行为层面:拓展课外活动

丰富的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隐性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它能够吸引高职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无形性的教育效果更佳显著[4]。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一是要结本专业的实际,成立技能活动小组,参加各类专业性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营销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经历来看,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大赛不仅给了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得到肯定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而且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机会和学习的榜样;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比如商务谈判比赛、营销口才演讲比赛、市场营销模拟推销比赛、市场营销实务销售比赛等等,在校园创造出学生自我实习实践的环境,既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导向性作用,展现专业能力的魅力;又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活泼有趣,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从内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不断补充形式多样的其他活动,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标语、宣传橱窗、板报、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使专业学习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3.隐性课程的精神层面:锤炼办学理念

在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共同追求、信念、理想等构成了高职隐性课程的精神层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提炼出有渗透性和感染力的,能使学生产生认同感的校训。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应该结合学校的校训,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专业口号,突出专业办学理念,形成文化氛围。

三、企业情境

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营销活动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一线销售人员、调研人员和策划人员。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构建学校和企业育人情境相结合的隐形课程平台,才能使高职院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由此,隐性课程不仅应关注于校内,同样也应关注企业环境。

为此,高职院校要发挥校企合作企业的作用,充分彰显校企合作的特色文化,可以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员工风貌等内容培养、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认同期,最终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入企业销售实践。一方面可以受企业环境陶冶,学生以“职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目睹企业理念制度、销售行为规范、产品销售知识等基本行为规范,都会在学生心理打上烙印,实现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换,培养企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另一方面是接受企业师傅帮带。通过学生实习,搭建企业销售人员、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关系平台,学生在从师傅那里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会把与职业技能紧密联系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继承下来,形成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和职业素养。校企双方基于工学结合实践开展的职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体验真实的职业感受,从职业环境营造到职业规程教育,让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实践企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开义.成人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实践研究.2010(336).

[2]李河水.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及其育人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

[3].陈旭.传媒类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4].葛虹佑.隐性课程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J].职业教育.296.

作者简介:

张宁,1978年10月20日出生,女,籍贯:辽宁,汉族,硕士研究生,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